分析近萬人!國人10大過敏原公開,食物過敏前三名都是「海鮮類」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余志強指出,過敏性疾病盛行率各國都逐漸攀升,中亞聯大醫療團隊對5年來曾到院安排過敏原抽血檢測的近萬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顯示,台灣民眾的前10名過敏原分別為:粉塵螨 (41.8%)、屋塵螨 (37.9%)、家塵(24.6%)、蟑螂混合物(17.7%)、螃蟹(12.6%)、蛤蜊(9.8%)、蝦子(9.1%)、貓皮屑(8.1%)、豬草(8%)和花生(7.8%)。
不僅多數民眾體內過敏原不只有1種,若單以「食物性過敏原」來看,螃蟹、蛤蜊、蝦子則名列前3名,都屬於海鮮類,上述研究結果日前獲發表於國際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根據研究統計,國人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為6~10%,由於一旦出現食物過敏,除了引起蕁麻疹等皮膚症狀外,還可能會對呼吸道、腸胃道,甚至心血管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不得不慎:
- 皮膚症狀:急性蕁麻疹、濕疹、血管性水腫。
- 呼吸道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嚴重者恐會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
- 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
- 其他:肚子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
- 心血管症狀:相對少見但也最嚴重,包括心律不整、低血壓、昏厥等。
海鮮過敏如何分辨?吃進不新鮮海鮮出現過敏症狀恐是「食物中毒」
有食物過敏體質的民眾要小心了,如今正值秋冬,不僅是大啖螃蟹、蛤蜊、蝦子的好時節,不過,為何有時吃海鮮會過敏,有時又不會呢?自己真的對海鮮生食物過敏了嗎?除了進行過敏原檢測了解自己的過敏原外,也可透過海鮮新鮮與否加以判斷。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曾受媒體訪問說明,蝦、蟹、貝類等海鮮中有許多胺類物質,當海鮮死亡、腐敗後,胺類物質會慢慢代謝產生大量組織胺。當人體吃進這些組織胺,就會出現皮膚紅、腫、搔癢等與過敏雷同的症狀,雖看似過敏,實際上是「組織胺中毒」,屬於食物中毒的一種。
若是真的對海鮮過敏,過敏患者常是對海鮮中「原肌球蛋白」過敏,這類蛋白質普遍存在於海鮮食材中,過敏體質者即便是吃最新鮮的海鮮也會過敏。而這也是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是海鮮過敏者的方式之一。
若真是海鮮食物過敏者,少接觸過敏原是最佳保健之道。亞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副院長蔡肇基於新聞稿中建議,民眾不妨先了解自身體質,並盡量減少接觸過敏原和刺激物,「預防絕對勝於治療」,想緩解過敏的症狀、不適,遠離過敏原是最根本的防治方式。
膳食纖維能減少過敏發生率!食物過敏、塵蟎過敏都有效
除了避免吃下引發過敏的食物外,或許也可透過改善腸道環境,減少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曾於《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中分享,研究發現,給予老鼠高膳食纖維且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能改善腸道細菌,防止老鼠對花生產生過敏反應。
研究者解釋,這些腸道細菌將能食物纖維分解成短鏈脂肪酸,而這些短鏈脂肪酸能和身體的免疫系統合作,防止與過敏相關的樹突細胞引起過敏反應。而維生素A對控制樹突細胞也很重要。研究共同作者、澳洲蒙納許大學教授Charles Mackay表示,該研究結果提醒人們,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許有助於預防食物過敏。
此外,攝取膳食纖維對預防塵蟎過敏等過敏原也有幫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主治醫師邱志勇曾研究發現,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能讓腸道細菌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丁酸對腸道健康非常重要,可供給能量給腸道細胞,促進腸道屏障過敏原功能,調節免疫反應,建議民眾平時攝取多樣化的膳食纖維食物,維護腸道健康:
- 水溶性纖維:能形成黏性物質,有助調節血糖、血脂,支持腸道健康,推薦食物包括:昆布、海帶芽、木耳、蒟蒻等。
- 非水溶性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推薦食物包括:糙米、小米、地瓜、南瓜等全穀類食物,胡蘿蔔、花椰菜、菠菜等硬梗蔬菜,蘋果、香蕉等水果。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