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有異狀就擦藥?先判斷病灶在哪!
「有些患者在就診時,會表示自己有擦藥,但皮膚疾病卻遲遲不見好轉。」宋醫師解釋,儘管看起來像是皮膚疾病,但有些患者其實是皮膚血管發炎:「也就是說問題並不在皮膚表面,而是在皮下血管。」除了無法對症下藥、解決實際的問題點,她也表示, 誤擦外用藥也可能讓皮膚變薄、血管壁變得更脆弱,導致症狀慢性化,甚至症狀惡化。
那麼又該如何分辨病灶?首先,宋醫師建議可以觀察皮膚表面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在觸摸皮膚時,有沒有感覺到不一樣。」她解釋,由於血管發炎是在皮下出現組織損傷,在觸模皮膚時並不會感覺到皮膚乾燥、起水泡、出現角質等徵兆:「相反的,如果是一般的皮膚炎,則會明顯感覺到皮膚凸起、凹凸不平,甚至會出現水泡。」
皮膚炎?皮下血管發炎?辨別把握三大關鍵
第二點,症狀出現的部位也很重要。宋醫師解釋,由於下肢必須承受體重,皮膚血管發炎也比較容易先出現在需要承受全身體重的下半身,當血管周圍開始發炎後,就會造成血管壁損傷,並且形成皮下出血、瘀血;隨著時間經過,皮膚血管發炎的症狀才會慢慢延伸到大腿、手內側等,經常會受到摩擦、容易導致皮下出血的部位。
至於皮膚炎,發病的部位則相對多樣,像是過敏性皮膚炎會出現在面部、頸部及手腳等,通常是這些部位接觸到橡膠、染髮劑、甲醛、鎳等特定的物質,進而產生免疫反應而造成皮膚的變化;脂漏性皮膚炎則會出現在頭皮、眼皮等皮脂腺分布較密集的部位;接觸性皮膚炎則是發生在經常會摩擦到的部位。
「症狀變化的速度也是觀察的重點之一。」宋醫師舉例,像是網狀青斑、紫斑症等,常見的皮下血管疾病,短時間內的膚色變化都會很明顯,像是網狀青斑,只要溫度稍微升高,或者是患者躺下後,顏色都會明顯變淡;紫斑症則是會因為血斑被吸收,只要過了一天就會明顯變淺。此外,由於是血管問題,只要透過按壓、按摩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顏色也會變淡。
如果是皮膚炎,由於是皮膚表面出現發炎、損傷,導致出現角質、變紅等,一直要到發炎狀態解除、組織完成再生,才會恢復成原本的狀態,並不會像是血管疾病,只要泡個澡或是在短時間就消失。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醫師教你緩解血管發炎症狀,刺激腳底這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