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為肝脂肪變性卻沒有其他會造成肝脂肪累積的因素,如酒精過量、藥物、遺傳性疾病。大多數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患者與代謝性疾病有相關性,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目前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西方國家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依種族及性別的不同,盛行率預估約為20-40%,且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比例可高達約82%。
病毒性肝炎是指肝臟受到病毒感染後發炎而衍生出的疾病,目前可分成A、B、C、D、E五種類型。台灣較常見的是A、B、C三種類型,A型肝炎與E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染,感染後大多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B、C、D型肝炎是由血液及體液傳播的接觸傳染,其中D型肝炎特別之處是需與B型肝炎共存才有感染及繁衍的能力。病毒性肝炎的好發族群為母親為B、C肝帶原者、曾與B、C肝帶原者有血液或體液上的接觸者、不安全性行為者、吃到被A、E肝污染的食物或飲水且大多發生在公衛條件不佳的第三世界國家。
肝硬化是肝臟受損後出現許多纖維組織所導致的結果,肝臟雖然有很強的再生能力,當超過肝細胞的修復能力就會被纖維組織取代,這段過程稱為肝臟的「纖維化」。當肝臟處於慢性發炎的階段,就會讓肝臟不停的纖維,最終就會導致肝硬化,所以肝硬化也被視為慢性肝炎發展到肝癌的重要階段。肝硬化好發族群為酗酒、B、C型肝炎帶原、膽道閉鎖病人、肝臟代謝異常病人、心臟衰竭病人。
古代對飲酒而引起的人體損害在中醫稱作「傷酒」、「酒病」、「酒癖」。中醫認為,酒為大熱有毒之品,過飲之必傷及脾胃肝膽而引發疾病。《諸病源侯論》:「酒性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滲溢經絡,浸溢臟腑,而生諸病也。」酒精性肝病的病因為過量飲酒之後,濕熱毒邪蘊結體內,損傷肝脾,導致肝之疏瀉與脾之運化功能失常,肝鬱脾虛,氣血不合,痰濁內生,氣血痰濕相互搏結,導致肝脾腎三臟俱損而功能失調。酒傷肝脾,聚濕生痰為發病關鍵;素體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為發病之本。臨床症狀為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體重減輕、肝脾腫大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古代中醫文獻中並無記載,根據臨床症狀歸屬於「脅痛」、「痰痞」。《難經》:「肝之積,名曰肥氣。」所以脂肪肝也稱作肥氣病,是指體內脂肪過多蓄積於肝臟。中醫認為,脂肪肝病機為飲食不潔、情志鬱結、病後失於調養,導致肝鬱脾虛,痰濕阻滯,瘀血內結於肝所導致,痰、濕、瘀是主要病理因素。大多數脂肪肝患者臨床無特殊症狀,伴有輕度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只有在身體檢查中才會發現體內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指標過高。但進入中度及重度的脂肪肝就可能出現這些症狀,如上腹疼痛、食慾不振、疲勞、腹脹、肝臟附近出現壓痛感。脂肪肝也有分級,脂肪肝可依嚴重程度分成三級,分別為:
- 輕度:肝臟含脂肪量約5~10%
- 中度:肝臟含脂肪量約10~15%
- 重度:肝臟含脂肪量超過30%
下一頁中醫師分享:5種人容易罹患脂肪肝,還有些情況更容易發生肝硬化、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