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而外療癒的食物
腸道內層是由很像身體皮膚的一種上皮組織或內皮所組成,只不過是由內向外翻轉了過來。體外皮膚的健康、光澤和氣色都可反映這些鋪滿腸道的內皮的健康狀態。腸道內皮是對抗壓力的第一道防線,這是因為身體的所有壓力都需通過腸壁來加以處理。當腸道內皮無法負荷壓力、未消化的蛋白質、加工食物的化學物質和環境毒素,它就會出問題而開始發炎,進而改變體內有益腸菌的健康、功能和數量,消化和吸收營養的功能會因此故障,而有害的食物和毒素就會進入血液和淋巴系統。
開始修護腸道內皮和上消化系統的時候,最好先不要食用當下不能忍受的食物,讓人體系統得以專注於療癒和修復的工作。等到消化功能被重啟和強化之後,即可慢慢恢復食用那些先前被排除的未經加工的無毒食物。
嬰兒出生之後會餵食母奶直到開始長牙的時候,牙齒開始生長了,嬰兒就可以開始引食「固體」食物,像是蘋果醬、米糊(rice cereal)、煮爛的香蕉和蔬菜泥。傳統上,這個引食過程相當緩慢,為的是要訓練消化系統有能力處理這些新食物。烹煮嬰兒食物時混入一點水,是先把食物調理到嬰兒容易消化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剛開始的嘗試階段。 (編輯推薦:寶寶準備要吃副食品的4個徵兆!4到12個月寶寶一日作息&菜單分享)
對於成年人來說,許多人都已經食用了過多難以消化的加工食品,結果造成體內的腸道內皮和微生物被折磨到無法消受許多食物的地步。
幾千年以來,傳統文化都會拿摻煮水的米和豆類做成的稀粥來餵食嬰兒。在印度文化裡,印度人混合了長米和叫做黃色綠豆仁的豆子,創造出了阿育吠陀超級食物。這種調和食物就是蔬豆粥(kitchari),目的就是為了緩和與滋養腸道內皮。在今日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這仍是嬰兒會吃到的第一種食物,同時是老人家康復的一種藥用食物處方。
尚未進入使用機器脫殼糙米、再加工成白米的年代,父母都需要耗費心力地用手剝除長米的外殼,而為了讓綠豆極好消化,接下來也同樣用手將黃色綠豆仁剝瓣去殼,這個過程要花上好幾天的工夫才能準備好所需分量的食材。之後,他們會讓米和黃色綠豆仁一起烹煮至少一小時,期間會加入很多幫助消化的水和香料。
此外,他們還會混入少量印度酥油(即無水奶油),以便幫助促進腸道健康。還記得嗎?印度酥油何以富含酪酸,其實都是腸道裡的各種微生物製造出來維護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的。蔬豆粥這種食物不只是對嬰兒或病人很棒,對於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也是相當營養、舒緩、有療癒功效的食物。
綠豆有對抗腸氣、維持心臟健康等好處!下一頁看看還有哪些食物有助保護腸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