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弘儀吐焦慮症心聲:本認為自己不正常、很脆弱,但內心疾病仍要面對
鄭弘儀日前在談話節目《新聞挖挖哇!》分享,自己的個性很「ㄍㄧㄥ」,雖然一直都有壓力,但對他來說,要去看精神科、身心科很困難,擔心自己身為公眾人物會被認出來,一度排斥就醫,「會認為自己是不正常、很脆弱」。
沒想到時間一久,身體狀況卻越來越糟糕。鄭弘儀形容:「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站也不是,連吃都有問題,吃東西吞嚥困難,卡在喉嚨,腦袋怪怪的很重。」
在一般生理檢查都沒有問題的狀況下,鄭弘儀最終認為自己不得不面對,才前往精神科、身心科檢查,確診焦慮症。起初他還半信半疑,最終在不同醫院都得到焦慮症的結果,才願意面對現實。
鄭弘儀表示,醫師要求他要連續服用9個月的藥,且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容易復發。他透露,自己遵照醫囑吃完藥後,雖然確實得到改善,且醫師同意停藥,但後來又再度復發一次,內心層面的生病,自己真的不得不面對。
不是只有你受苦!周潤發、艾瑪史東、萊恩雷諾斯都患有焦慮症
或許對許多民眾來說,罹患焦慮症難以啟齒,不過許多名人也同樣患有相同疾病。除了鄭弘儀外,影帝周潤發也曾因焦慮症長期失眠,甚至出現冒冷汗、呼吸困難的症狀,看醫師治療3個月後才逐漸好轉,並學習調整心情、放下壓力,才逐漸走出負面情緒。
此外,《樂來越愛你》艾瑪史東(Emma Stone)、《死侍》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也都曾透露罹患焦慮症的消息。艾瑪史東分享,她自己會透過「行動」讓心靈更快沉澱,專注執行一件事,即可避免自己陷入漫無邊際的焦慮中。萊恩雷諾斯則曾表示,想和受焦慮所苦的民眾分享,「請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焦慮症類型多!恐慌症、強迫症都是其中之一;3大負面反應超難受
焦慮症是一種會讓人出現過度焦慮、擔憂、畏懼、逃避等症狀的疾病。綜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與黃偉俐診所的衛教資料,依美國流行病學調查,盛行率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疾病:
- 社交焦慮症:明顯且持續害怕社交或表現場合,並害怕面對不熟悉的人、面臨別人的注意,盛行率約為12.1%。
- 廣泛性焦慮症:過度廣泛焦慮或擔憂,盛行率約為5.7%。
- 恐慌症:不可預期的極度焦慮反應,盛行率約為4.7%。
- 強迫症:重覆不願意的想法、行為,盛行率約為1.6%。
- 慮病症:持續擔心自己可能得到身體疾病。
焦慮和外在壓力與個人脆弱性有關,個人的脆弱性指的是每個人對壓力源的感受差異。一旦外在壓力超出個人所能負荷的狀況,即可能極大焦慮;若一個人的脆弱性很高,即便是小小的壓力也會產生極大焦慮。而一旦形成焦慮症,可能使身心產生3大負面反應:
- 生理反應:身體發熱、心悸、胸口緊、過度換氣、腸胃不適、暈眩、口乾、肌肉緊繃、痛、疲倦、無法專心、思考混亂等。
- 認知反應:我做不來、覺得自己很傻、別人常注意我、可能會暈倒、得心臟病、無法呼吸、不願意出門、會發瘋等。
- 情緒反應:害怕、激動、恐慌、過度擔心、不安、感覺世界毀滅、悲哀、失去控制、罪惡感、生氣、憂鬱等。
焦慮要看醫生嗎?4跡象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現代民眾生活、家庭、工作、經濟壓力大,焦慮的感受在所難免,但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就醫治療呢?鈺璽診所院長黃鈞蔚曾受媒體訪問建議,只要發現自己半年內「不愉快的情緒或精神緊繃的感覺多過平靜愉悅的時刻」,且「自己無法控制、調整壞情緒」時,即可就醫請醫師評估。
快樂、五甲心靈診所則建議,民眾可透過4面向評估是否就醫治療:
- 是否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若尚未對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只有短暫身體不適,可透過「多運動」、「減少壓力」調整。
- 是否長期受到沉重壓力,或最近突然發生重大變化:若症狀有長期慢性化、逐漸惡化趨勢,可考慮看診。
- 是否伴隨強烈身體症狀:身體症狀會讓人更焦慮,包括胸悶、心悸、手抖、頭痛頭暈、腹脹、腸胃不適、喉嚨梗塞等。
- 是否伴隨嚴重失眠:長期失眠會影響身心健康,若每周超過2天難以入眠,且持續數星期就須留意。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