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沈浸在自我、過於內向、長期憂鬱或是長期疼痛,可以藉由轉移注意力,拉近與外界的互動,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般人每天都在兩種極端狀態間游移,可以視當天的心理狀態或是想要達到的目的選擇冥想方式。
例如:如果你可以很清楚的感知自己的心跳、甚至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就比較偏向內在感知的狀態,建議執行外在感知冥想。當你明天有個重要會議、準備參加球賽需要專注、或是白天處在高壓力的工作環境需要減壓,就比較適合執行內在感知訓練。
在傳統的靜坐修行,常常會聽到有走火入魔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冥想方式,引起自律神經失衡的反應。例如:焦慮症的病人常常會處於過度專注於心跳內在感知的狀態,建議應該避免內在感知冥想訓練,以免加重病情;或是極度外向的人就比較需要選擇內在感知冥想,而不是外在感知冥想。 (編輯推薦:正念冥想放鬆身心,1分鐘解放大腦疲勞)
冥想與大腦迴路
一般而言,大腦的運作可以依據在同一時期同時活躍的大腦區域,分為下列三種網路模式。
- 預設模式網路:大腦處於放空的狀態,做白日夢,大腦在此時屬於沒有效率的空轉狀態,容易耗費相當多的能量。一般上課容易分心,就是大腦處於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
- 警覺網路:大腦在感知自己的情緒狀態,並且可以抑制情緒的衝動,就是所謂的警覺網路(Salient Network,簡稱SN)。
- 中央執行網路:大腦處於中央執行網路時(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簡稱CEN),屬於極度專注的狀態,例如:在考試中專心作答或是專注執行工作時大腦的狀態。
研究指出,在冥想時大腦會抑制預設模式網路,處於中央執行網路阻止大腦放空。不過,如果再深入了解冥想對於大腦的作用機制的話,內在感知冥想訓練比較能讓大腦處於警覺網路(SN),而外在感知冥想能讓大腦更容易處於中央執行網路狀態(CEN)。
近幾年,冥想應用在提升學習效率逐漸受到重視,在國內外越來越多學校推廣冥想訓練,透過冥想讓小朋友減少大腦放空分心的機會,上課時更能專心,提升學業表現。
本文摘自《解密粒線體:李政家博士的健腦科技養生法》/李政家(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新自然主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