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有重金屬、你吃不吃?
媒體詢問關於「魚肉有重金屬,吃不吃?」我整理回答一下,給大家一起參考一下:
A.魚類重金屬含量的問題,的確是值得關注的食品安全議題。
一般來說,魚類中常見的重金屬有砷、鉛、鎘、汞等,這些重金屬可能透過食物鏈累積在魚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海洋大量的被污染,魚體內的重金屬,也被累積汙染…」故我回答以下,幾個媒體提問的問題:
- 哪種魚比較多重金屬?
一般而言,位居生物鏈裡階層較高的魚類,例如大型的洄游魚類或深海魚類,會隨著食用海藻、小魚等攝食過程的生物累積效應,而使魚體內的重金屬濃度變高。例如,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都是較容易含有較高重金屬的魚種。 - 大魚和小魚的重金屬含量差別?
由於大型魚類通常是掠食性的,會吃下許多小型魚類,因此會累積更多的重金屬在身體裡。相反地,小型魚類通常是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會吃下較少的重金屬,因此其重金屬含量相對較低。因此,在食用上,建議選擇中小型的魚類,並多樣化攝取不同種類的魚類,以降低風險 - 淡水魚或深海魚的重金屬含量差別?
淡水魚或深海魚的重金屬含量並沒有絕對的差別,主要還是取決於其生長環境和飲食習慣。一般來說,淡水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可能來自於工業廢水、農業用水、礦山開採等人為活動,而深海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可能來自於自然地質作用、火山噴發、海底微生物代謝等自然現象。因此,在選擇淡水或深海魚時,要注意其產地和品質是否符合衛生標準
B.如何避免吃到魚的重金屬含量超標?
- 減少深海大型魚的食用頻率,或是避免食用
食藥署也修正了「魚類攝食指南」,顛覆一般民眾根深蒂固觀念,建議民眾最好不要食用鮪魚、旗魚等大型深海魚類,以免因魚肉累積的重金屬「甲基汞」在人體內堆積。 - 選擇合格養殖魚
養殖的魚,主要受到其水源和飼料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或經營養殖場時,要確保水源清潔無污染,並定期檢測水質。另外,在選擇或提供飼料時,要確保其來源可靠無毒素,並符合相關法規規定。此外,也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
對於養殖魚肉的監測,政府機關都會有定期進行檢測,在自然狀態下,那些存在於魚肉中的汞、鋅、銅、鎳、鉛和鎘之含量監測,作為養殖環境污染評估的基礎資料。
目前這些監測都顯示:養殖魚類重金屬含量,大部分都皆低於1ppm ,可以知道來自養殖魚肉是比較少有重金屬超標的!民眾可以安心食用的。
而英國科學家也同意:人工養殖的魚,通常比野生的魚安全,因為人工養殖的飼料,已清洗或祛除了很多有毒化合物或重金屬。 - 中小型魚類,也需要時常更換魚種
專家建議:例如今天吃秋刀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而對健康造成負擔。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吃遍各種大小魚類,這樣,大家都懂了嗎?
C. 還是要鼓勵:聰明安全選擇吃魚肉
還是鼓勵大家吃魚的,因為食用高油脂的魚類,包括鮭魚、鮪魚、沙丁魚和鯖魚,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因為這些海洋魚類含有Omega-3脂肪酸中,其中兩類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除了Omega-3,魚還有其他有益的營養成分,包括能保護細胞免受傷害和感染的微量元素硒、支持健康的新陳代謝的碘,以及蛋白質。
所以吃魚可以腦好壯壯、心臟風險下降,當然我們仍然要吃魚,可依食藥署建議: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僅偏好特定魚種大量食用,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吃的健康又營養。
參考資料:
-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4739552653
-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35213
-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safe/paper/4739552653
-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health.udn.com%2Fhealth%2Ftagging%2F%25E9%25AD%259A%25E8%2582%2589%3Ffrom%3Dcontenttag%26fbclid%3DIwAR1yaQFZuZ31SNO3rUi-u8dV8BwDbGR7SK-10VLrTel633ztg6uxrJ5ywlw&h=AT0608rSBZoU8wcv9Rlsni84ZAl638GE_ssnKC8lqvwXx33vVdDBbVGpQlwQfcOBrbjqCfubAn8u3Weyh9pTmleaQ6ZJDxeeEcA_pRe1kEEJGPvSaCgh4gc2RhGwy5RqYfhe&__tn__=-UK-R&c[0]=AT2x8kmqsHs8ZC6xlXegHNqlqfaRaW2v_vGsellQceA-BALxZQnR9ZddKJcKySty5Y78Brs4Sxe9bbjjShdyl2hyYW18mrWQgWrVt78Sid-aOq8-mLvbQRLrX2Q_OuumvgT-RZbhs0JBCYKCNg3HFY8lQB7kTAAz5Vr0_m83NrZeYfXShA
-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www.fda.gov.tw%2Ftc%2FPublishOtherEpaperContent.aspx%3Fid%3D1347%26tid%3D3439%26r%3D837646982%26fbclid%3DIwAR19Z27dsnWRZdemzC_bx5L8TFDeMF8XkYlmqxrAZuyxik6I90Tjlrh8mDw&h=AT1wW33IzJqj717ek2wR8PdUefrpVRDBikMRDv6tdRxic5-FSM5ZvoxguO1HyuCrmjXw16K5kVfbEp9dIKmcUkgEUAwcNTazswzixvKEltIvC8Y3pBISn0SHyIrefYL246IF&__tn__=-UK-R&c[0]=AT2x8kmqsHs8ZC6xlXegHNqlqfaRaW2v_vGsellQceA-BALxZQnR9ZddKJcKySty5Y78Brs4Sxe9bbjjShdyl2hyYW18mrWQgWrVt78Sid-aOq8-mLvbQRLrX2Q_OuumvgT-RZbhs0JBCYKCNg3HFY8lQB7kTAAz5Vr0_m83NrZeYfXShA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656
- https://www.edh.tw/amp/article/31722
- https://youtu.be/Swk1Tnkv4BU
本文獲得黃軒醫師授權刊載 黃軒醫師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