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爬山的護膝之道
徒步屬於門檻較低的一種鍛鍊方式,相比跑步而言,走路時地面傳到膝關節的衝擊會小很多,但是起伏的路面、過長的行走距離以及過大的體重,還是會給膝蓋帶來長期積累的勞損。
在這一節,我就著重圍繞徒步的路線選擇和行走方法,給大家介紹如何在徒步中保護膝關節。
減重是護膝的首選方法
負重徒步為什麼膝蓋容易疼?簡而言之,負重過大會增加膝關節的應力。
膝關節和髖關節這兩個下肢關節,因為承受著身體大部分的體重,所以非常容易受傷。因為關節面積有限,關節軟骨受到的力相對比較大。透過公式換算,膝關節不同區域在走路的每一步所承受的壓力,大約是實際體重的3倍至6倍。
比如一個60公斤的人在走路時,每個膝關節都會交替受到180公斤至360公斤的壓力。如果背一個10公斤的大背包走路,跨出每一步時,膝蓋就需要額外再負擔30公斤至60公斤的壓力。
當膝關節受到過大的壓力時,局部組織就容易勞損腫脹,長此以往,就會引起退化性病變。
因此,無論是否登山徒步,控制體重和輕量負重,是保護膝關節首要的策略之一。如果你是長跑和徒步愛好者,減輕體重是立竿見影的好方法,瘦子的膝關節相對壽命也會更長些。
上坡時步伐小,下坡時微彎膝蓋
學過高中物理的都知道,下坡的過程是重力位能(按:物體因為重力作用而擁有的能量)轉換為動能,而著地速度減為零之後,動能又全部被膝關節所吸收。所以可以很容易推論出:高度差越大,腳接觸地面時的速度越快,為了讓速度歸零,膝關節所需要承受來自地面的反衝力也會更大。
有運動醫學的研究團隊曾採用運動捕捉技術和電腦類比方法,估算出走平路和下樓梯兩種行走狀態下,膝關節的應力大小。結果顯示,下樓梯時膝關節受到的應力是走平路時的三倍至四倍。此外,通常女性的大腿比男性的短一些,下樓梯的高低差更大,因此女性下樓梯時膝關節受到的力就會比男性更大一些。
在下坡或下樓梯時,當腳接觸到下一級臺階時,盡量讓膝關節順勢微微彎曲,這樣就可以緩衝來自地面的很多反衝力。
上坡時和跑步時一樣,也可以採用「小步長、低步頻」(按:步伐小、速度慢)的策略,同樣可以減少地面對膝關節的反衝力。在行進時要學會控制重心,在平路或坡度不大的小道行走時,應該在掌握好重心的情況下,保持步伐有節奏,有一定的彈性,抬腳和落地輕快,步幅不要太大,步頻也不要太快,注意每1小時左右適當休息3分鐘。
上坡時重心前移,然後攀登的腿向上找準支撐點,用重心帶動後面的腿自然跟上。下坡時盡量不要奔跑,重心向後並保持重心,膝蓋微微彎曲,腳向外側用力,落地要輕,步幅不要太大,前支撐腳穩定後再抬後腳。
對於高度較大的臺階、坡度較陡的斜坡和下坡,盡量採用「之」字形行走來降低每一步的高低落差,也不要總是用同一隻腳著地,而要有節奏的左右腳交替行走,這樣可以減輕對單側膝蓋的衝擊。
負重徒步的五個建議
第一要注意的是路面,地面越硬,膝關節受到的反衝力越大。盡量選擇在鬆軟的泥土路行走,避開堅硬的水泥地。
第二,鞋子的選擇也有講究,最好選用鞋底和鞋墊有足夠厚度的緩衝鞋墊款式,這樣當腳接觸地面時,一部分來自地面的反衝力會被緩衝鞋墊吸收,剩下的即使傳遞到膝蓋,也不會給膝蓋帶來太大的損傷。另外,鞋子也要盡量合腳,鞋帶繫緊,這樣在走路時腳和鞋子就像一個整體,可以更能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
第三,徒步時可以使用輕便的手杖,藉由額外的支撐大幅降低徒步過程中對膝關節的磨損。另外,手杖還能增強行走的穩定性,防止跌倒、踉蹌,減少膝部受傷的概率。
第四,爬山時建議把終點設置在山頂,或把下坡放在行程的後半段,這樣即使非要走下坡路,後半段食物補給的負重也會相對輕一些。
第五,一定要量力而行,勞逸結合。如果徒步中要長時間的上下坡,應該偶爾停下來休息一下,不要一鼓作氣走完全程,持續長時間攀登對膝關節磨損更大。
本文摘自《99%的人姿勢有問題》/孫悅禮(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主任醫師)/大是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