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為了調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使其恢復控制食慾的功能,必須思考你的哪個生活習慣是打亂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原因,並且將其修正。
而影響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生活習慣,主要包含「營養」、「心理」、「習慣」這三個面向。
1.營養──只要營養均衡,不減少食量也不會胖
營養對於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調整非常重要。只要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就會達到平衡,食慾也會穩定,吃的量自然就會減少。反之,如果營養不均衡,也會破壞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平衡,這麼一來不管再怎麼努力想要減少餐點的量,都還是會吃太多。
如果因為低醣飲食而不吃飯,身體就無法從食物中攝取醣類,必須在體內製造血糖。畢竟如果血糖值下降(變成低血糖),身體就會因為能量不足而無法活動。
低醣飲食會為了維持血糖值而發生超過必要的糖質新生。其實糖質新生也與自律神經有關,如果因為低醣飲食而總是處在發生糖質新生的狀態,自律神經就會失調。
除此之外,如果是女性,「鐵質不足」也是荷爾蒙失調的原因。女性因為有月經,體內容易缺乏鐵質。如果不靠著飲食與營養補充品有意識地攝取,鐵質不足的可能性就會很高。鐵質不足就無法順利製造血清素,於是荷爾蒙就會失調。
舉例來說,女性有一種困擾稱為「經前症候群(PMS)」,會導致生理期前食慾增加、焦慮狀況加劇。PMS與鐵質不足有關,因此就經驗來看,很多人透過補充鐵質就能讓生理期前的食慾穩定下來。尤其如果不靠營養補充品,而是靠著攝取肝臟補充,似乎更容易改善生理期前的身體狀況。
以下這些營養素也會影響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大幅左右食慾:
- 蛋白質
- 維生素B
- 鎂
當然,其他營養素也會影響自律神經與荷爾蒙。但是剛才提到的糖質、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鎂都是會對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平衡帶來大幅影響的營養素,因此必須注意。
2.心理──吃想吃的食物,獲得內心滿足的人就不會胖
精神面的穩定對於調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也很重要。只要精神穩定,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就能取得平衡,食慾也會獲得控制,變得容易瘦下來。反之,如果精神崩潰,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平衡就會變差,於是就會吃得太多。
當人類承受壓力時,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就會為了抵抗壓力而產生反應。壓力刺激交感神經,使身體變得緊繃,同時也會製造抵抗壓力的荷爾蒙「皮質醇」。自律神經的這些反應將使得血壓、心跳與血糖值上升,腸胃功能變差。不過,皮質醇會增強食慾,因此可能導致吃得太多。
有些人會因為壓力而吃不下,也有人會因為壓力而暴食,這是因為壓力有抑制食慾也有加強食慾的作用。尤其平常因為減肥而限制飲食的人,如果承受壓力,更容易出現因為食慾增加而吃得太多的傾向。
3.習慣──+1%的習慣,打造不復胖的體質
影響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最後一項因素是習慣。這裡所說的習慣指的是睡眠、飲食、生活節奏與運動等。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缺乏運動等會擾亂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導致因為食慾增強而吃得太多。
各位記得我在前面提到,關於孩子與肥胖的研究嗎?這是昭和大學以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一年級的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針對肥胖組與非肥胖組的生活習慣差異進行比較。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小學四年級的肥胖組與非肥胖組相比,具有睡眠時間較短的傾向。
睡眠不足會破壞與食慾有關的荷爾蒙的平衡。具體來說就是抑制食慾的荷爾蒙瘦體素減少,增強食慾的荷爾蒙飢餓素增加。實際上,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顯示,相較於平均睡眠時間七小時的人,四小時以下的人變胖的機率高了73%,五小時的人高了50%,六小時的人高了23%。換句話說,前面提到的關於孩子的研究,換作是成人也適用。
經驗也告訴我,很多人都因為睡眠不足導致食慾紊亂而瘦不下來。這些人只要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能穩定食慾,順利變得愈來愈瘦。
此外,前面提到的昭和大學的研究,也說明了吃飯速度與孩子肥胖程度的關係。而在成人身上,也做出了吃飯速度愈快的人,BMI(Body Mass Index)愈高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以在健檢中心接受檢查的六千八百二十六人為對象,調查關於生活習慣的詢問事項與測量到的BMI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回答「吃飯速度比別人快」的人,無論男女BMI都較高。
吃飯速度快,腸胃中製造的讓人獲得飽足感的荷爾蒙就會減少。此外如果吃飯速度快,吃飽飯時的血糖值也無法充分上升,導致無法獲得滿足感,餐後忍不住吃下更多東西。
由此可知,飲食習慣也是對荷爾蒙產生作用,導致食慾紊亂的原因。
本文摘自《搞定自律神經,我竟輕鬆減掉37公斤》/富永康太(日本食慾控制減肥協會代表理事)/墨刻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