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和夫於1956年就開始研究精神醫學、腦波學,並於1974年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可以短時間篩檢失智的量表,不僅於1986年創設日本老年精神醫學會,還一直在臨床第一線看診至86歲,被日媒封為日本失智症研究、診療第一人。
失智症權威也罹患失智!確診前就因4契機警覺不對勁
遺憾的是,為失智症奉獻一生的長谷川和夫卻在88歲時,對外公布自己罹患失智症的消息,他曾表示,「隨著年紀漸長,得失智症的機率也會隨之上升。就連一直在研究如何預防失智症的我也是如此。這就如同人類一定會老去一般,是自然的真理」。而他發現自己罹患失智症有其契機,症狀如下:
- 時間感變得模糊
- 出門後數度返家,確認有無鎖門
- 自覺容易健忘
- 演講到一半時忘記要說什麼
他受訪時表示,確認有無鎖門若僅出現一次還是正常,但若出現數次,甚至到不確認就不行的狀況就需多留意,「確定性」變得模糊是失智症的開端。
當察覺不對勁後,因為自己過於熟悉失智症量表,知道所有的答案而無法透過量表自我檢測,但他仍向同樣是精神科醫師的兒子表達「想要吃失智症藥」的訴求。
親吐病況「每天午後發病、睡一晚又恢復…」醫師失智後仍快樂生活:「現在」的自己最年輕!
最初,長谷川和夫以為自己罹患的是阿茲海默症,不過經MRI(磁振造影)和CT(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自己罹患的是「嗜銀顆粒性失智症」。該症是異常蛋白質(嗜銀顆粒)堆積在腦部神經細胞所導致,除了引發健忘外,還會導致妄想、固執與易怒。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嗜銀顆粒性認知症是更高齡才會發病的失智症。
「我有失智症惡化的自覺…早上起床身體狀況良好,下午後便會變得混亂至極,但晚上睡一覺後頭腦又會變清晰」。長谷川和夫以親身經歷說明,他差不多會在下午1點開始覺得疲倦,2、3點就會開始出現失智症症狀,但只要睡一晚,隔天早上就會恢復成正常狀態,日復一日地重複以上流程。
儘管如此,長谷川和夫仍在失智後積極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每天早上會先看報紙以確認當天的日期(不這樣做的話,會對日期感到混亂),之後則可能光顧咖啡廳,自行去理髮廳剪頭髮、去圖書館借書,去欣賞畫展,或聽音樂放鬆。在日照中心覺得無聊時,則喜歡看松本清張的偵探小說。
長谷川和夫表示,「『現在』的瞬間是自己最年輕的時刻,再多過5分鐘、10分鐘就會老很多」,想在最年輕的時候做些能做到的事,這意味著「明天能做的事情今天不妨就著手進行」。比方說,若明天要寫一本書,今天就可以開始寫序,這並不意味著要做大事,即使是微小的事物,做了就會覺得放鬆、有成就感。
從失智症專業醫師,變成失智患者…下一頁看看日本醫師的心聲:「患病後我才真正了解,失智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