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表示,若當時健檢沒有做大腸鏡檢查,自然無法得知太多關於大腸癌的資訊,但若已健檢後沒有問題,卻在不久後癌逝,就有可能是兩大原因所致,像是罹患了惡性度較高的「期間內癌症」,以及在做內視鏡檢查時,長在腸道皺褶處後方、未被發現的瘜肉,導致病程持續發展,最後演變成癌症因子。
健檢時沒做大腸鏡能發現癌症嗎?符合5特徵、50歲後都需要定期追蹤
由於大腸癌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只能透過定期的大腸鏡篩檢來確認是否罹癌,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和不適時,往往就已錯過治療時機。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建議,如果民眾平常就有便秘、腹瀉等排便異常的狀況,或患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還有抽菸習慣、喜歡吃紅肉、高脂肪飲食,這些生活作息都會對腸胃產生較大的刺激,大腸鏡檢查就相對重要。 (編輯推薦:45歲萊恩雷諾斯意外發現腸癌前兆!4族群建議做大腸鏡及早保命)
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如果從來沒有做過大腸鏡檢查的朋友,最晚在50歲便要進行人生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鍾雲霓醫師也提醒,若家族內直系血親曾罹患過大腸癌,最好提前一點,在40至45歲時就進行大腸鏡檢查,若能儘早發現大腸癌,5年內的存活率還能提高到9成以上。
大腸癌篩檢政策
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特約院所 (→點此進入)。
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特約院所 (→點此進入)。
健檢正常卻仍罹患大腸癌是「3原因」搞鬼!這一種大腸瘜肉癌變機率最高
那麼定期做大腸癌檢查,卻沒能及時揪出病灶又是為什麼呢?主要可以分成以下3個原因:
1.清腸不乾淨:
肝膽腸胃專科名醫吳文傑表示,照大腸鏡前是否有好好清腸,是影響大腸鏡診斷準確率的重要因素,一旦腸道內殘留許多雜物,就很容易導致篩檢時難以發現異狀,患者在檢查前務必按照醫囑服用清腸劑,並搭配3日的低渣飲食,就可以確保清腸效果好、檢查結果更精準。2.瘜肉藏在腸道皺褶處:
王文倫醫師指出,有些瘜肉雖然已經惡化,但卻會因為長在腸道皺褶處的後方,而無法立即被大腸鏡看見,而這些藏起來瘜肉就有機率在未來3至5年內進展為大腸癌。不過,現在已有自費的輔助工具可以將腸道皺褶攤平,不需要太擔心瘜肉躲著沒人發現。3.鏡檢間隔期大腸癌:
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撰文指出,從大腸瘜肉癌變大腸癌約需要5至10年,若受檢者做完大腸鏡沒有發現瘜肉,卻在3年內出現大腸癌的話相當不合理,會被稱作「鏡檢間隔期大腸癌」,有8成是因為來不及發現病灶所造成。而王文倫醫師也分析,這類型的患者仍有6至10%,屬於惡性度較高的癌症。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也在臉書提到,有些人做完大腸鏡後一切正常,卻還是在五年內罹患大腸癌,這時候便很可能是「鋸齒狀息肉」在搞鬼!這種瘜肉相比常見的腺瘤型息肉更扁平、邊界不明顯且位於深處,醫師更形容其「就像隱形眼鏡掉到地板」難以發覺,如果清腸不乾淨就容易被忽略,成為癌變的因子之一。
除了大腸鏡檢查,還有哪些健康問題可以當作大腸癌的徵兆?
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主要病因,但除非透過專業檢查,不然我們是無法得知自己體內有沒有瘜肉的,如果平常抽不出時間健檢,又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瘜肉的問題,可以從哪些健康線索去發現?吳文傑醫師坦言,大腸息肉如果是良性的,基本不會有什麼徵兆,但是如果出現3個狀況,就要小心瘜肉可能長得太大,或是已經出現癌前病變:
1.糞便帶血:
當息肉過大、癌前病變時,就可能會發生滲血或流血的狀況,不只在日常排便時要多加留意,我們也能透過糞便檢驗來發現出血的狀況。2.排便不順、脹氣:
息肉過大容易讓腸子像被塞住一樣,排氣和排便不順,影響到脹氣、便秘等問題。3.糞便細長:
當大腸息肉太過接近直腸和肛門口,就會讓排出的糞便變得較細長、且需要用力才能排出。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