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也要看「時機」
此外,運動也可以抓準時機,更具控糖效果。
根據發表在《內分泌前線期刊(the journal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血糖在飯後90分鐘會達到高峰,而運動會降低血糖的濃度,最好是在30分鐘左右開始運動。
游能俊診所也讓沒有糖尿病的員工9人做實驗,採皮下埋針每5分鐘記錄血糖,發現 餐後兩小時內進行有氧運動,血糖有明顯降幅。不過,若拖到餐後4小時才去運動,血糖變化和沒有運動就幾乎沒有差異。
不過,人是天生不愛動的,運動需要助推。從游能俊衛教病人與自己的運動歷程,他發現,運動介入比飲食難,飲食習慣往往病人下定決心,一回家下一餐就能改變,但運動習慣的養成卻像階梯,需要一步步來,每個人都需要「助推」。
因為他自己便是實例。
7年前,游能俊和一群朋友爬步道,走了快20分鐘,遇到一個陡坡,游能俊奮力往上爬,沒多久臉色發白,幾乎休克,全體朋友都停下來陪他休息,甚至動念叫救護車。
即使深感體力衰退,他還是沒有打算運動。那幾年他正擔任衛教學會理事長,非常忙碌,「會自己找藉口,這運動不適合、那個也不適合,太陽太大、下雨太麻煩,」和多數的病人一樣。
下一次的警訊也來得措手不及。他搭車從台北回宜蘭,在車上突然感覺脖子「咻、咻」地發痛,一路忍到宜蘭,下車趕緊就醫,發現是椎間盤突出,從此步上一年多的復健之路,每週至少兩天一下診就要趕去復健。
椎間盤突出改善後,游能俊開始從YouTube找運動短片,自己練習Tabata等短時間的運動,「一開始很喘,影片快,我就做慢的」。
直到宜蘭開設連鎖大型健身房,營運長李怡慧先參加,鼓勵院長也去運動,游能俊的運動之路才算開啟。
跟著教練練習肌力運動,鍛鍊肌肉,雖然有教練,一忙荒廢也能長達3個月,後來漸漸從運動中找到好處,「光深蹲就讓我腳不扭傷」,游能俊有輕微小兒麻痺,過去走路不會發動臀肌和腿力,常拖著腳走路,因此扭傷是家常便飯。
不僅如此,穿衣尺寸從XL變成S號。連去瑞士開會,在策馬特環湖步道看到單槓,在靄靄白雪中,游能俊還能一躍而上做引體向上。
五招練出平小腹、抗肌少
(動作示範:黃惠如)運動種類多到爆炸,先建立基礎肌力,才能應付更高階的運動與挑戰,以及預防運動傷害。這些運動利用自己的體重,當作重訓器材,而且只需要一張瑜珈墊,在家就能進行。
橋式
採躺姿。雙腳屈膝與臀部同寬,腳跟接近臀部。肩膀保持穩定,不要頂腰與推肋骨,以臀肌和腿後側肌群,將臀部離地,停留3秒~5秒,再放回地面。每次3組,每組8次~12次,或依體力量力而為。
靠牆蹲
頭、背、臀部靠牆。雙腳往前踩2步,與肩同寬、屈膝、身體沿著牆面下沉,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停留5秒~10秒。站起休息。第2組比前一次再往下沉,同樣停留5秒~10秒,重複3次~4次,每一次都比上一次低。最後目標是大腿平行地面。
肘撐棒式
採四足跪姿。將小手臂放在地面上,手肘在肩膀正下方。雙腳往後踩,腳球(蹠骨)往後推,大腿繃緊、肚臍往上收,核心收緊,小手臂壓地,頸部自然延伸,眼睛看往前方固定一點,勿低頭、也不抬頭折脖子,身體呈木板狀。目標停留30秒。如果無法維持30秒,先5秒~10秒,休息幾次後,累積成30秒。
跪姿俯地挺身
採四足跪姿。手腕在肩膀正下方,肚臍往上收,穩定核心肌群,彎曲手肘,手肘往後約45度,身體往下吸氣,從大腿前側下降,胸口接近地面。上抬時吐氣,臂伸直推回原始動作。從頭到膝呈一直線,臀部不要翹起停留在上方。一組8下~12下,中間休息30秒~90秒,連續3組,或依自己體力而定。
標準俯地挺身
若跪姿俯地挺身開始覺得輕鬆,可以進入標準版的俯地挺身。採四足跪姿。手腕在肩膀正下方,雙腳往後踩,腳跟往上,大腿繃緊、臀部夾緊、肚臍往上收緊,手臂打直,從頭到腳踝呈一直線。手肘彎,身體下沉,直到胸口接近地面,再將身體推回原始動作。一組8下~12下,中間休息30秒~90秒,連續3組,或依自己體力而定。
本文摘自《醣胖:最被忽略的老化風險,新生活型態養出活力慢老,減脂、增肌、平小腹、控血糖》/游能俊(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惠如(聰明慢老主持人)/天下雜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