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連過馬路都有困難...劉寶傑重拾健康靠這2招
很難想像,這樣的劉寶傑曾經連「過馬路」都有困難。2000年,他被醫師診斷出胸椎間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導致他的右腳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這種腫瘤十分危險,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曾在慈濟醫院的衛教資訊中說明,生長於胸椎間的脊膜瘤,極可能造成胸悶、心律不整或腸胃功能不良;即使是良性腫瘤,仍可能因壓迫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須馬上開刀處理。
劉寶傑經10小時手術,雖順利切除腫瘤,他的右腳卻無法恢復往日靈活,還被醫師告誡千萬不能跑步。他描述,當時他連馬路過到一半,看到小綠人開始快跑、警告紅燈將亮起,都沒有力氣跑步通過。不能跑步,連帶著許多運動也不能做。劉寶傑原本不覺得有什麼損失,但開刀的後遺症一直纏擾著他,他的身體乏力、肌肉萎縮持續惡化,駝背、跛腳也一天比一天嚴重。
他痛下決心,非得改變現況不可,先是透過重訓強化腿部肌肉,再開始慢跑、鍛鍊,一次又一次拉長跑步的時間和距離,突破自我。他提到,雖然他的最佳距離對很多人而言並不困難,「但對一個開過胸椎腫瘤手術、右腳萎縮舉步維艱的人來說,已經是上天極大的恩寵。」
如今,重訓、慢跑是劉寶傑仍是維持健康的兩大祕訣。劉寶傑在訪談中提到,這些年來持續重訓,每當他舉起90公斤的啞鈴,腦中總是一片清淨、毫無雜念,身體沉重卻心靈輕盈,是生活中的一大享受。他也曾在《寶傑,你怎麼說:讓人一聽就入戲的關鍵說話術》一書中,大力推薦慢跑的好處,說明自己藉著慢跑,整個人變得更加健康、平和。
手術後避免體力流失,上肢、下肢可以這樣動
職能治療師王柏堯曾為文指出,現在的醫療觀念已漸脫離「手術後要躺好別亂動」,而是在醫師確認可活動之後,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避免臥床過久的關節僵硬與體力流失。
他建議分別就上肢和下肢運動,進行術後運動,此運動適合一般手術過後的患者,並無特別禁忌,但是若有五十肩等關節問題,不要勉強舉高,以自己動作可達之角度為主。
首先,在上肢運動方面:
第1招 大鵬展翅
- 動作說明:活動肩、肘、手部關節
- 運動方式:坐姿、躺姿皆可,雙手平舉向外打開,並且慢慢吐氣,直到雙手完全張開為止,終止時停住5 秒,回到原來的位置
第2招 伸手摸星星
- 動作說明:伸展肩部關節、上背部肌群
- 運動方式: 躺姿、坐姿皆可,慢慢地把手舉高,過程中不要閉氣,也不強求要把手完全舉高,視自身的活動度極限而定
下肢運動部分,主要使用髖、膝、踝關節,若有接受髖、膝關節等手術,請先諮詢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這類手術術後有其特殊的復健流程與禁忌,切勿自行操作。
第1招 膝蓋軟Q操
- 動作說明:彎曲膝、髖關節,保持柔軟度
- 運動方式: 以躺姿進行,雙手自然貼近床面、地面或置於腹部,腳板平貼於床(地)面,先彎曲其中一隻腳的膝蓋,讓腳板慢慢往身體靠近,使膝蓋彎曲後,撐住3∼5秒,再慢慢把腳伸直,此招式可避免膝關節僵硬。
- 小提醒:在此提醒,有些下肢運動會牽拉到腹部(尤其是下腹),所以有傷口時,不要過度用力,有任何疑慮請先詢問主治醫師。
第2招 輕抬雙腳
- 動作說明:促進膝、髖關節活動度與力量
- 運動方式: 在躺姿下進行,雙手自然貼近床面、地面,雙腳自然抬起,離床(地)面高約10公分,維持3∼5秒再慢慢放下。
- 小提醒:過程中可慢慢吐氣,抬離高度以個人活動度為主,勿勉強。若腳後筋較緊繃者,可以微微的把腳彎曲再抬起。
當以上動作皆可完成時,即可進入進階階段:抱膝靠胸。當腳已可輕鬆抬舉,抬起後將膝蓋彎曲,並往胸口靠近,停留3∼5秒後再伸直
簡單運動就有神效!慢跑10分鐘就降心臟病死亡率
藝人謝祖武和劉寶傑同樣是跑步健身一族,他拍戲不管再累,仍會早起一小時跑步,再趕去拍戲,並透過爬樓梯、騎腳踏車、健身等方式運動。博士身心醫學診所醫師賴建翰曾為文指出,競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屬於低衝擊有氧運動,也不會對關節、骨頭造成過大壓力。而和一般高齡者怕受傷「不敢動」正好相反,賴建翰醫師表示,高齡者適度運動,反而可以有效預防疾病、降低患病風險、延後病發症狀。
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則曾在訪談中建議,除了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肺功能、保護血管,預防中風、失智和偏頭痛之外,不妨搭配能增加身體肌肉量的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改善中老年人常見的腰痠背痛、走路無力問題。
其實,無需別把運動想得太困難,就算只有少量運動,對健康都能有顯著成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及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只要每天10分鐘、以低於10公里的時速慢跑,就能讓心臟病死亡的風險降低45%,還能延長健康壽命3年。林志豪醫師也鼓勵運動「先求有」就好,只要依據自己的能力範圍,一週選一兩天、一次20~30分鐘運動,就是維持健康最好的方式。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