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真於臉書專頁發文,宣布加入「無膽聯盟」,她並紀錄如何聽從醫囑,決定動手術切除的過程,「早餐後空腹,下午內視鏡順便切除瘜肉,後面排核磁共振,再切除膽囊。」她在文章中還謝道,兩位權威醫師都親自告知,她的膽固醇指數高達299,並問她是不是「吃太好」、「不運動」,「這個數字需要靠降膽固醇藥才能降下來」。(編輯推薦: 被工作控制20幾年,李艷秋退休後天天運動練重訓!壞膽固醇130降到87的秘訣)
膽囊瘜肉種類多,醫師:長多顆還相對安全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曾撰文指出,膽囊瘜肉成分種類繁多,可能是膽固醇、發炎性、黏膜增生、腫瘤(腺瘤最常見)等,而「膽固醇瘜肉」比例多達60%,且超過一半為良性狀況,多小於0.5cm,且一次可能不只長一顆,因此和常常為單一瘜肉,有癌變風險的腺瘤相比,「多還比較安全」。 (編輯推薦:膽囊長息肉,會惡化成癌症嗎?醫:這2種最危險!)
膽囊瘜肉因病灶不太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不過,綜合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與《好心肝會刊》衛教資料指出,少數患者或有組織阻塞膽管,會產生以下症狀:
- 發炎疼痛,輕微右上腹、上腹部疼痛
- 飽餐後不適感
- 急性膽囊炎
- 阻塞性黃疸
- 胰臟發炎
膽囊瘜肉超過1cm癌化風險增百倍!持續追蹤、及早發現、預防膽囊癌
儘管膽囊瘜肉癌化比例相對不高,不過仍不可掉以輕心,林相宏醫師撰文進一步建議民眾須持續追蹤。有年輕人在門診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發現瘜肉竟漸漸變大,甚至超過2cm,且瘜肉中還有血流,因有惡性可能而及早轉診手術,果然罹患的是有癌變風險的腺瘤型瘜肉,盡早透過手術預防是正確選擇。
膽囊息肉如何追蹤治療?有可能癌變嗎?下一頁看看醫師專家更多資料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