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通訊社》報導與台北長庚醫院衛教資料,有20多歲日常生活多在室內的女子,手指關節出現紅、腫、痛、癢,顏色由紅轉黑如同瘀青等症狀,就醫後發現竟是出現「凍瘡」。另有一名50多歲家庭主婦常用冷水洗碗,不料手指邊緣竟出現局部性壞死,指尖出現紫色斑塊,就醫才發現是洗碗導致的凍傷所致。
沒出門也可能會在家凍傷,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部位留意保暖
究竟為什麼明明沒出門卻仍導致雙手凍瘡呢?事實上,不是只有高山、戶外才會導致身體凍傷。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受媒體訪問表示,室內也可能因輻射效應導致室溫比戶外溫度還低,因此不論室內外,均須做好保暖措施。
根據長庚醫院衛教資料,長庚醫院兒童皮膚主任施一新則曾為文說明,若身體在冷空氣中過久導致血管收縮,末梢血管就可能因此壞死,凍瘡的好發部位為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凍瘡的具體症狀,除了肢體腫脹、麻木外,患部肌膚也會出現顏色變化,包括變紅、變紫外,嚴重狀況甚至可能變得焦黑,若進一步惡化,甚至還可能產生傷口。
事前保暖好重要!增加血液循環預防凍瘡上身
到底該怎麼避免凍瘡呢?綜合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與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乳房暨甲狀腺外科主任醫師趙明的受訪資料,由於只要低於15度就可能出現凍瘡現象,因此若民眾發現溫度太低,就應穿戴手套、襪子,注意四肢、身體末梢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綜合日本巢鴨千石皮膚科診所衛教資料與廣仁會札幌皮膚科診所院長安部正敏的監修文章,穿著多件襪子、手套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這是因為重複穿著反而會讓濕氣容易累積,而導致該部位的體溫被水分奪走,反而更容易導致凍瘡。而一旦手套、襪子弄濕便須盡早替換,並對該部位輕微按摩以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此外,也可多吃生薑、大蒜等有促進血液循環特性的食材,並透過適度運動維持體溫,以達預防凍瘡之效。
除了保暖外,雖然在天冷時節進行洗碗等家務,或為了防疫因素勤洗手而接觸冷水在所難免,不過根據日本肌膚問題情報站「肌育研究所」的衛教資料,曾有日本製藥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洗手後若雙手不擦乾,會導致雙手肌膚溫度變得更低,更容易凍傷。因此避免水分殘留在肌膚上相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強硬地擦拭,可使用吸水性優良的毛巾、手帕溫柔地去除水分。
此外,若是皮膚乾燥,就可能因此容易裂開而產生強烈疼痛感,日本巢鴨千石皮膚科診所衛教資料也建議可使用含有維生素E的保濕霜薄塗、按摩保護肌膚,以達預防凍瘡之效。
凍傷後泡熱水直接加熱恐有燙傷、燒傷,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風險!
由於凍瘡是由低溫所造成,因此或許民眾遭遇該正第一時間的想法便是透過沖熱水等直接加溫的方式溫暖身體。不過,根據美國梅約診所的衛教資料,透過火爐、壁爐、加熱燈、加熱墊等方式直接加熱凍傷肌膚,反而可能會導致燒傷。
此外,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衛教資料,若讓凍瘡患部接觸高熱反而容易惡化,這是因為原本收縮的毛細血管因溫度恢復太快,導致血液漏到周圍組織中引起發炎。王綺嫻醫師也曾受媒體訪問表示,直接泡熱水恐讓凍傷部位又被「燙傷」,造成二次傷害,若凍瘡破皮甚至還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施一新醫師曾為文建議,可使用40度溫毛巾或40度溫水中使患部回溫,直到患部組織變柔軟,才是正確處理方式。若有形成水泡,則須留意不要弄破,避免感染。
凍傷擦什麼藥?多久會好?透過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5至7天可痊癒
根據安部正敏監修文章資料,由於凍瘡部分症狀為癢、痛,並且隨著溫暖可能癢感逐漸變強,因此或許有民眾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透過乳液、凡士林等保濕產品舒緩。
不過,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曾受媒體訪問表示,乳液、凡士林解決的是乾燥導致的搔癢,對凍瘡無效。由於凍瘡等同於發炎,因此可透過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緩和不適症狀。只要加強保暖、促進血液循環,約5~7天可痊癒。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