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東森新聞》報導,湯佩姿在國小3年級就有月事報到,上大學時偶然洗澡時摸到鼠蹊部有硬塊,起初還被診斷為疝氣,不料在開刀的檢體上發現癌細胞,才知道原來癌症已從婦科器官轉移至腸道,確診卵巢癌。
起初,因湯佩姿父母曾有親友未撐過化療的經驗,因此決定採取針灸搭配在肚子上鋪毛巾再用熨斗燙肚子的「民俗療法」。在治療未見效後,湯佩姿強烈的求生意志也讓父母妥協,從而接受正規治療,在2017~2020年更是經歷了40次化療與病魔對抗。而在今年(2022)5月時,湯佩姿也透露已無有效藥物可供治療,因此選擇開始居家安寧,並在各界幫助下嘗試實現環島夢想。
在離開人世後,湯佩姿的社群也公開了「給親友的話」以及「最後一封信」。湯佩姿表示,面對「離開」難免也會害怕、沮喪,但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充實且無憾。即便無法如願「一口氣環台」,但也順利用「集點」的方式去了台灣各處,雖然身體苦痛,但心靈富足,書信內容令人鼻酸。
卵巢癌出現症狀時恐已三期!近年有年輕化趨勢
卵巢癌是相當嚴重的婦科重症,以往認為好發於停經後婦女,然而近年卻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事實上不只湯佩姿,卵巢癌年輕案例時有所聞,曾有一名24歲患者因生理期腹脹、腹痛就醫,檢查後竟發現1.5cm的卵巢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曾收治19歲卵巢癌患者,在切除良性的左側卵巢囊腫後,短短一年卻又長出卵巢癌第一期的腫瘤。另有26歲病患因腹脹被旁人誤以為懷孕,本來以為只是因工作忙碌、作息不規律產生的腸胃不適,經治療後才確診卵巢癌。而根據該醫院婦產部統計,近4年半40歲以下的卵巢癌病患已增至40%,因此婦女們不可不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劉偉民受媒體訪問表示,卵巢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須等到腫瘤壓迫鄰近器官,才會出現輕微、模糊症狀,若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降低等症狀出現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
除了上述症狀外,根據長庚醫院衛教資料,當腫瘤壓迫到腸子會導致排泄習慣改變;壓迫到膀胱會造成頻尿;此外,卵巢癌也可能造成月經異常。由於上述症狀看似其他原因所導致的日常微恙,因此若有不適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卵巢癌治療時機。
卵巢癌年輕化5原因,子宮內膜異位症與未生育都要注意
那麼,有什麼樣的原因會導致年輕民眾罹患卵巢癌呢?劉偉民受媒體訪問分析,除了和家族史、抽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外,也和「子宮內膜異位症」以及「未生育」有關。
根據《婦科腫瘤學》(Gynecologic Oncology)期刊研究,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亦即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卵巢癌風險較高。
根據萬芳醫院衛教資料,子宮內膜異位症平均患者年齡35.6歲,91%發生在15~45歲。而由於該病症會受 月經週期影響,多半是25歲前後才會出現症狀,因此年輕民眾也需特別留意。
此外,劉偉民受媒體訪問分析,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時,生理期會暫時停止、讓卵巢休息,若未生育,卵巢會每月排卵,等於在持續不斷刺激,而增加卵巢癌發生率。
維持運動與生活習慣讓卵巢癌不上身
除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外,由於卵巢癌發現時多半較晚,或許不少患者不願接受化療。不過台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文芳受媒體訪問表示,即便是晚期患者,只要接受第一線治療、接受基因檢測並選擇合適藥物,也可延緩復發時間並控制病情。
而若要預防卵巢癌,或許運動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根據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的研究,和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相比,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卵巢癌罹患率高出34%。由於運動不僅預防卵巢癌,也對身心能帶來眾多好處,因此民眾不妨從年輕時就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吧。
一篇由腫瘤科醫師何懷德審閱的文章則建議,若要預防卵巢癌,除了長期卵巢失調應積極接受治療外,日常生活也應保持以下健康習慣:
- 均衡飲食
- 避免攝取過量脂肪
- 維持適量運動
- 維持情緒穩定,抒緩精神壓力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