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檢查不可少!不只揪出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腦中風也能檢查
眼科視野的應用越來越廣,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在做青光眼的診斷,這時候我們可以用30度的大視野來偵測有沒有視野缺損,若有周邊的視野缺損也就是所謂的「筒狀視力」或稱「隧道視力」,那麼就要懷疑有青光眼的可能。另外確診青光眼點了降眼壓藥水,那麼也可以用視野來檢查點藥水的藥效如何,作為調整藥物的參考。
但是現在視野也可以有超過眼科的臨床應用,例如腦下垂體腫瘤或者腦中風、腦血管瘤等,有些都可以由視野來做檢查,確定腦部的病灶。除此之外目前也越來越使用在黃斑部病灶的檢查,我們可以有10度的黃斑部視野及6度的微視野,可以很方便的來做黃斑部功能的檢查,給予醫師診斷上不少的方便。
視野檢查怎麼做?原理大解密
視野檢查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視網膜感光細胞對光覺的敏感度,來做感光細胞功能的評估。由於由電腦系統的控制,我們可以知道視野的偽陽性偽陰性,及偵測錯誤率來評估視野的正確性。
我們先以眼睛整個視覺系統來看,視覺的發生首先在眼底視網膜投射成像,再將接收到的外來訊息以「上下相反,左右顛倒」的原理,依序傳導到視神經,在傳導至大腦半球之前會經過腦下垂體上方的視交叉(optic chiasm),是來自兩眼視網膜鼻側的53%纖維交叉至對側的視束,來自顳側的47%不交叉,之後再會合傳達至左右大腦半球。這樣複雜的視神經系統,才能構成看東西非常精密的視覺系統,而分別經過視神經交叉的視神經纖維最後進到腦部,而這個路徑也提供了診斷視覺神經路徑上不同位置的問題,會產生的不同位置的視野缺損。
尤其現在微視野方面它有所謂定位系統,所以多次檢查都能夠精確的找到上次檢查的位置,這樣就減少了檢查的失誤率。事實上視野是一種主觀的檢查儀器,所謂主觀的檢查儀器代表的就是不客觀,那麼不客觀的檢查我們怎麼樣來評估這個數據的可靠性呢?當然不同的時間多做幾次,或者每次回來門診時重複再做的檢查,所有報告一起評估,就減少了錯誤率的發生,讓這種主觀的檢查相對就比較客觀了。
另外在微視野檢查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病患的固視度,固視度指的就是檢查對準目標時,固定看的穩定度。通常稱固視度,是由黃斑部的中心區,也就是視力最重要的地方所控制的。當中心區功能完善時病患的固視度就很穩定,可以達到一度左右這種固視度在檢查時,他就是相對的客觀的檢查,往往我們可以有固視度來了解到病患黃斑中心凹的健康度,多次治療後也可以由固視度來知道黃斑恢復健康的程度,當病患視力治療後視力仍未恢復時,往往固視度會先表現出有否改善,這是給醫生做治療效果的一個很好評估。
視野檢查現今在臨床上給予很多判讀,有些病患的視野缺損還沒影響到視力,沒有察覺到視力下降,但臨床醫師能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並方便醫師作為治療或追蹤的依據,評估病程的進展與惡化程度,對一些不自覺病給予很好的資訊。
作者簡介:陳瑩山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專長: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雷射及手術等。 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 護眼達人陳瑩山醫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