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傳導的兩種路徑
各位受傷的時候,都會感覺到「好痛!」對吧。這個時候,大家可能都覺得是受傷的地方在痛,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受傷的患部只是傳達了「這裡的組織損壞」這條訊息,實際上發出感到疼痛訊號的是「大腦」。
那麼,疼痛究竟是怎麼感覺到的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機制吧。
當身體受到某種損傷時,負責傳遞消息的訊號,會遍佈體內四面八方的神經。神經當中,有較為龐大、包含腦部與脊髓等的「中樞神經系統」,與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構成的「自律神經系統」,還有「末梢神經系統」等三種。
當撞到或被尖銳物品割到,導致組織損壞時,最先接收到刺激的是位於末梢神經前端的感應器,稱之為「侵害感受體」。這個情報會迅速地傳導到末梢神經,最終由脊髓傳到大腦。
刺激的傳導方式有兩種路徑
其中一種為末梢神經中較粗的「Aδ纖維 (A δ -fiber)」負責傳導的路徑。可以瞬間感受到刺激,快速地把資訊傳送到中樞神經。另外一種,則是藉由較細的C纖維傳導的路徑,其傳導刺激的速度會比Aδ纖維慢一些。
像是摸到燙的東西時所感到的瞬間疼痛,是經由Aδ纖維的路徑傳導;而肌肉疼痛或受傷之後的刺痛,則是由C纖維負責傳導。
這兩種纖維所傳送到情報,會透過脊髓傳送到大腦,轉換成疼痛訊號。這個時候,就會針對「哪裡有多痛(正確掌握疼痛的場所)」、「是否屬於具生命威脅的疼痛」等進行判斷。
除此之外,還有因「疼痛物質」所引起的疼痛。
因受傷或生病而損傷的組織會產生,前列腺素、組織胺、緩肌肽等生理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一旦與神經表面的受體結合,就換轉換為電流傳導至大腦。
順帶一提,受傷後傷口的紅腫、發熱,以及因疾病而產生的發熱,都是由這些物質的作用所導致。
停止這些生理活性物質作用,可以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種類繁多,有將近一五○∼二○○種。
其最具代表性的第一號作品為│阿斯匹靈。誕生於距今一百年以上的一八九七年,由德國科學家發明,可說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藥物。
透過實驗確認腦部機能與疼痛的關係
福島縣立醫學大學醫院的骨科、身心醫療科,也正在研究腦部運作與疼痛之間的關係。
二○一四年發表了我們所開發的 BS-POP 量表測驗(請參照第49頁)與 MRI 影像之關聯研究。協助我們進行研究的是前來本院骨科就診的二十一位慢性腰痛患者。首先,請他們做 BS-POP 量表評估,再根據結果分為心理性、社會性要因較強的人,以及較弱的人兩個組別,進行 MRI 影像的比對。
結果發現,心理性、社會性要因較為強烈的組別(十一人),與接受一般治療就足夠的組別相比,其伏隔核的機能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中腦腹側被蓋區所分泌的多巴胺會由伏隔核接收,而伏隔核機能低落,被推斷是抑制疼痛的系統產生了某種問題所致。
由於多巴胺系統無法順利運作,因此也有可能會導致欲望低落、難以獲得成就感。
然而可惜的是,光憑這個研究並無法判別「是因為伏隔核機能降低才導致慢性腰痛」還是「先慢性腰痛才導致伏隔核機能低落」。只不過確定這兩者似乎是有深厚的關係,如果再更進一步研究的話,或許會出現新的真相也說不定。
不僅僅是慢性腰痛, 我們利用 SPECT(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腦部血液流動狀態,以及 MRI 觀測腦部機能,發現有八十八%慢性疼痛患者的大腦血液循環不佳。
此外,針對協助我們實驗的患者,進行聯合會診治療後,發現其腦部血流有增加的情形。
在罹患慢性腰痛的情況下,大腦會有怎樣的反應,並以何種方式和疼痛產生連結,正漸漸地遭到破解當中。
以認知行為療法改善腦部血液循環
就如同先前提到的,大多數有使用到影像的研究中,都指出慢性腰痛患者的大腦血液循環不佳。請務必注意,腦部機能低落與血液循環不佳,並不完全相等,即便血液循環不良,不代表腦部會因此而萎縮。不過,也有多篇研究論文提到,透過積極進行認知行為療法等治療,腦部血液循環狀況會恢復。有關疼痛與腦部影像的關聯性,仍舊處於研究階段,還無法實際應用在診療上。
事實上,有些案例無論是大腦的體積還是血液循環都沒有問題,但卻患有慢性疾病,而有些案例儘管慢性腰痛有所改善,大腦的狀態卻沒有恢復。要是花了兩萬日幣(台幣自付約七千到一萬元不等)做了影像檢查,精準度卻不足,患者一定會很失望。
因此,我認為要藉由腦部影像進行疼痛的診斷、觀察疾病的進展,還有待時日。
以心理作用來治療疼痛
透過「正念療法」影響大腦
最後,想談論還沒介紹到,有關大腦與心理的各種疼痛治療。第二章提過的,可說是修正思考習慣的腦部復健應用篇,只要好好地實踐,就有可能克服慢性腰痛並且防止其再度復發。
其中一種是「正念認知治療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又稱內觀認知治療法)」。
所謂的「Mind」包含,精神、心理、心情等意義,而「fulness」為 full 的名詞,有滿足、充分之意。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的不同在於語言的使用。但是,語言有時候會造成為了逃避行為而衍生出的藉口。
譬如以疼痛為例,像是「這麼痛我受不了」、「這個疼痛一天不消失,我就一天動不了」等等,把疼痛當作不行動的理由。
然而事實上,就算嘴巴上說「這個疼痛一天不消失,我就一天動不了」,大多數患者就算再痛,還是會移動到醫院去看病。「這個疼痛一天不消失,我就一天動不了」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是存在於大腦或言語的虛像罷了。
「正念認知治療法」,可以協助掌握、並自我客觀地妄下定論的思考方式。這並不是靈魂出竅,只是藉由跳脫言語產生的思考框架,從別的角度來檢視,這樣的概念。
正念認知治療法的做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集中力聚焦在五感上。
以 葡萄乾練習為例,把所有的精神集中在吃一粒葡萄乾上,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練習。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細細地咀嚼、以舌頭品嚐它的味道、柔軟度、與舌頭接觸的感覺,然後吞下。
像這樣,透過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覺上,就比較容易發覺由言語衍生的虛像。以後,就可以確認腦中浮現的思考,察覺到「啊,我剛剛是這麼想的」。
針對疼痛來說,就可以發現「啊,我剛剛想『這個疼痛一天不消失,我就一天動不了』」。
如果能夠察覺來自言語的虛像,就不會想「這個疼痛一天不消失我就一天動不了」,而是「今天決定要做〇〇,開始吧」,變得比較積極來改變行為。
當然,沒有一定要用葡萄乾練習。想使用其他的食物也可以,或著選擇深呼吸也沒問題。大口吸氣,感受空氣中的溫度與濕度、把意識集中在周圍的氣味與聲音。深呼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慢慢地吸吐氣。如此一來,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舒緩緊張情緒,進入放鬆模式。
本文摘自《腰痛不單純!剖析痛因,重拾自在靈活》/丹羽真一(精神科醫學教授)、大谷晃司(骨科醫學教授)、笠原諭 (麻醉科醫師暨疼痛醫學教授)/橙實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