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嬰兒胎記、瘤、母斑恐對生理機能、外觀造成負面影響!
黃子佼也表示,諮詢醫師的意見後,已了解部分報告數值的解讀確實容易被稍微加強、放大,不過後續危險機率其實非常小。但檢測結果被解釋,且能讓自己有一點警覺心也是好事。
蒙古斑與鮭魚紅斑等是嬰兒的常見症狀,儘管不須對此太過憂慮,不過包括皮脂腺母斑、嬰兒血管瘤、葡萄酒紅斑、表皮母斑、太田母斑等在內,確實仍有不少斑點症狀若出現在寶寶身上,除了恐影響美觀外,甚至還有癌變風險,並恐對生理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皮脂腺母斑:恐有癌化合併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奇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旻憲曾為文指出,當皮膚(特別是頭皮)出現長不出頭髮的橘黃色、凹凸不平斑塊,以該特徵判斷大致便是皮脂腺母斑。而自青春期開始,皮脂腺母斑增大、變厚速度將會變快。而根據邱弘璨皮膚科衛教資料,有小朋友、國中生更是因為長大後才漸漸發現皮脂腺母斑的存在,又或是因皮脂腺母斑日益長大趨勢而擔心求診。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則曾受媒體訪問解釋,皮脂腺母斑恐過度增生成腫瘤,除了良性增生外,有10~15%機率為惡性,常見的合併惡性腫瘤為基底細胞癌。林旻憲在為文中也引述研究統計指出,皮脂腺母斑患者有22.5%會長出第二顆腫瘤,且有2.5%是以基底細胞癌為主的惡性腫瘤。因此,建議在青少年時期,甚至更早階段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以絕後患。
嬰兒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隨位置不同,恐影響視力、聽力、呼吸、進食
嬰兒血管瘤又稱草莓狀血管瘤,是嬰兒最常見的紅色胎記。又安心診所院長王韋力於粉絲專頁為文指出,該症多為良性,起初可能為小紅點,常在2個月內突然長出鮮紅色腫塊。通常6個月到1歲前是嬰兒血管瘤的快速成長期,停滯一段時間後,往後每年約10%患者消退,不過並非到了10歲就會100%消退。
綜合王韋力、王綺嫻醫師與小兒科醫師歐俊彥的衛教資料,這些血管瘤若長較大恐較易潰瘍,而隨生長的位置不同,恐對生理機能產生不同影響:
- 眼睛、眼皮:壓迫而影響視力發展
- 口、鼻:影響呼吸
- 咽喉:影響進食
- 耳道:影響聽力
- 肛門等容易摩擦處:易出血
因此,雖以往通常是觀察等血管瘤自行消退,但隨科學進步,可透過口服/注射藥物、開刀、雷射等多種方法減少病灶範圍與嚴重性,至於要觀察或處理,則應與醫師討論。王綺嫻醫師則為文建議,應及早治療鼻孔、嘴巴、耳朵、生殖器、肛門口等處的血管瘤。若身體各處血管瘤數量大於5,則應詳細檢查確認內臟器官狀況,恐也有長血管瘤的風險。
葡萄酒紅斑:不會消失、隨年紀變深
歐俊彥醫師為文指出,若是在臉部、頸部、四肢呈現蔔萄酒般的紅色斑塊,就要可能是葡萄酒紅斑。該症屬於血管構造畸形,多發生於臉部三叉神經分佈的區域。
綜合歐俊彥醫師與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江盈儀的受訪資料,儘管該症屬於平面胎記,不會潰瘍、出血,但該症狀不會自行消失,反而有可能隨年齡增長而變深、變厚,分布範圍恐遍及全身。
慶幸的是,儘管極少數葡萄酒紅斑會併發腦部問題(如腦血管瘤)或眼睛問題(如青光眼或神經系統病變),但該症多數只影響外觀。可透過雷射進行治療。
繼續看下一頁:有些母斑可能造成眼壓高、合併青光眼,有些突起胎記嚴重影響外觀,但也有不少症狀不用過度擔心,例如蒙古斑、鮭魚紅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