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林家佑受訪表示,在正式確診骨癌前一年,只覺得右手時不時在痛, 本以為只是運動過度造成的痠痛,不料後來發現疼痛竟24小時不間斷,每天要吃4~6顆止痛藥才能緩解。
看醫生時,本只被判定為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在吃藥遲遲不見好轉的狀況下,轉看骨科才發現竟然是惡性骨肉瘤(最常見的原發性骨癌之一)所導致,前後確診耗時約花1年的時間,醫師也提醒,若再晚發現,當癌細胞進一步擴散,就恐須截肢。
林家佑指出,醫生說他的腫瘤是「從骨頭跑出來的」,因此不僅骨頭每天緩慢骨裂,當腫瘤撐破骨頭後,還會影響肌肉與神經,導致劇烈疼痛。也因此,除了取出4cm的腫瘤並且需切除骨頭外,這場手術也讓他的右手臂少了一整條肌肉、多了一條20cm的傷疤。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手術後,林家佑的右手臂雖可抬高,然而當時卻連一個小小粉餅盒都無法拿起,後來經過復健與健身才逐漸復原。而他也大方表示,其實手術完後有段時間都會穿著長袖掩蓋傷疤,心中有些小自卑。
林家佑曾撰文指出,他不是個勇敢的人,一直到手術3年後才有勇氣簡短地公開他的經歷。不過他也表示,骨癌也讓他成長許多,並認為「有些失去會讓你的生命更豐富」,而這也更堅定他想成員演員的目標,也希望他的經歷能帶給相同類似經驗的民眾勇氣與力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骨癌成因不明無法預防,1症狀需特別留意以早期發現
骨癌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其他癌症轉移至骨頭而形成的「轉移型骨癌」(其他癌症第4期),另一種則為林家佑所患,由骨頭系統本身長出的「原發性骨癌」。
綜合國泰醫院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衛教資料,原發性骨癌是自骨頭、軟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結締組織等骨骼系統長出的惡性腫瘤。雖然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但可能與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發炎刺激、代謝問題或放射線等因素有關。
而持續性的疼痛則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綜合國泰醫院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 骨痛是骨癌最典型的症狀,尤其若是疼痛晚上比白天明顯,就需特別注意,恐持續3~4個月,甚至可能超過6個月之久。
除此之外,其他的臨床症狀包括:組織腫脹(出現腫塊)、運動功能障礙、神經系統障礙、骨折,以及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狀況。
而綜合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與國泰醫院衛教資料,骨癌最常轉移至肺部,若確診時已出現肺部轉移,則預後將受很大影響。不過,近年由於治療方式進步,有90%病人不需截肢,且即使未截肢局部復發率也低於8%,若再配合化學治療,可以使病人五年存活率高達7、8成,因此骨癌是「可以治癒」癌症。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骨癌!生長痛與骨癌痛一表分辨
原發性骨癌的種類繁多,綜合國泰醫院與台中榮總的資料,種類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軟性肉瘤、纖維肉瘤等。而各類原發性骨癌中最常見的,便是林家佑也罹患的「骨肉瘤」,且發病以青春期為高峰,在各式青春期所患的腫瘤中居於第三,僅次於白血病、淋巴瘤。
由於骨癌的夜間疼痛症狀,在青春期時常出現的「生長痛」中也會出現,因此或許常有患者因誤認而延誤及早發現的良機。臺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撰文指出,雖然骨肉瘤與生長痛都會出現夜間疼痛、痛醒等症狀,不過一般生長痛並不會出現紅、腫、熱等症狀,且疼痛位置並不固定。若發現孩子為「定點疼痛」,則應及早就醫檢查為佳,具體差異可參考下表:
生長痛與骨癌夜間疼痛差異
生長痛 | 骨癌 |
不會摸到腫塊 | 可能摸到腫塊 |
疼痛點不固定 | 定點疼痛 |
有時骨頭痛、有時肌肉痛 | 骨頭疼痛 |
運動時疼痛減輕 | 運動時疼痛增加 |
X光檢查無恙 | X光檢查可發現病灶 |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