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分院曾收治一位規律洗腎的老先生,在一個月內反覆發生腹部疼痛、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醫師透過視鏡檢查發現,老先生的腸部黏膜出血且腫脹,腸道主動脈及動脈開口皆已呈現鈣化,因此醫師確定老先生是罹患腸繫膜動脈狹窄進而引起的腸缺血。
腸缺血即俗稱的「腸中風」,然而發生腸中風就跟腦中風一樣危急,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林彥良醫師表示,通常急性腸缺血的症狀並不典型,不僅診斷困難,死亡率更可高達60-80%!
7成腸中風為動脈阻塞,當心釀百分百致死率!
這麼驚人的死亡率,究竟會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曾撰文指出,腸中風約有7成導因於動脈阻塞。
外科專科醫師白映俞醫師曾撰文表示,血管問題引發的急性腸缺血疾病分成「阻塞型」與「非阻塞型」兩種。阻塞型的腸缺血是因為通過腸道血管的血流中,有「血栓」卡住,從而導致腸道的血流量降低;另一種原因則是血管本身狀況差,在心臟通往腸道動脈之間的血管產生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在其醫院衛教文章中指出,本身血管狀態不佳而引發的急性腸缺血,影響的範圍通常較大,而致死率更可能高達70~100%!
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高,三高族群要小心!
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提醒,阻塞型急性腸缺血主要原因和三高引起動脈硬化有關,而動脈硬化通常是全身性的,因此若發現在頸動脈有硬化症狀,也應該特別留意腸中風的發生風險。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曾為文表示,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也較容易發生腸中風。因此如果是三高、心臟衰竭、糖尿病、凝血疾病、抽菸者等,都有較高的機率引起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情況。
因為人體腸道佈滿密集的神經與血管,因此當腸缺血發生時,通常會有腹部嚴重疼痛的情況。林彥良醫師與王威傑醫師皆曾透過媒體表示,常見症狀的腸缺血症狀有難以形容的腹痛,因為通常找不到疼痛的確切位置,還有腹瀉、嘔吐、血便等症狀。
預防動脈硬化引起腸中風,先避免三高上身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此三高確實是萬惡之源,不管是導致折磨人的慢性疾病,還是產生嚇死人的急性阻塞型腸缺血,控制三高,絕對不能心軟!國健署提倡生活中就能落實的「預防三高3個小技巧」,不僅呼籲民眾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也須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好習慣。
國健署預防「三高」有3個技巧:
- 定期健康檢查與自我血壓量測「722」原則
- 「7」連續七天量測。
-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 「2」每次量兩遍。
- 控制體重
- 腰圍測量: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
- 體重標準:以BMI(kg/ m2)數值為依循,以維持健康體重。
- 「三少一多」飲食原則及規律運動
- 飲食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 維持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參考資料: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難以形容的腹痛...腸子竟也會中風,死亡率直飆80%!5族群特別小心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