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長在皮表,如果覺得皮膚上有什麼異狀,不管是一顆痣或是突出物,可以直接用手機拍起來紀錄,半年、一年再拍一下觀察,這是最容易的紀錄方式。
看似簡單的病如果不注意,也可能變得可怕。
十多年前,我有一位約五十歲的病患,基底細胞癌長在頭皮上,可是他不願意開刀,後來選擇放射線治療。使用這種療法,運氣好時得以控制原來的癌症,但有些細胞仍會繼續增生。此外,因為做過放射治療,骨頭會受點傷,癌細胞可能在這時候侵蝕到頭骨,卻不容易發現。
這位病人的癌症一直往身體深處侵蝕,基底細胞癌通常不會轉移,但會在局部持續侵蝕,最後神經外科醫師只好打開頭顱拿掉癌細胞,可是打開頭顱時,卻發現已經有些細胞黏到腦膜上了,只能幫他清一清癌細胞,在頭上補一塊人工骨頭。
頭蓋骨旁邊被癌細胞吃掉之後,直到補上去的人工骨頭也鬆脫掉落,這才發現原來遭到侵襲的面積甚大,後來因為癌細胞一點一點侵襲與擴散,他不幸離世。除了開刀影響外形外,最後的生活品質也不佳。
我想說明的是,不要輕忽任何病況,該治療時就要治療,這位病患正是因為拖著不管,愈來愈糟糕。本來只是一個手術,頂多造成一塊沒有頭髮的傷口而已,可是到最後遭癌細胞蠶食,吃到頭骨裡面,終究難保性命。
用手機簡易自我記錄
皮膚癌長在皮表,自己看得到感覺得到,理論上可以自己檢查。我常跟病人說, 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如果覺得皮膚有什麼異狀,不管是一顆痣或突出物,直接拍照,半年、一年再拍一次,觀察,如果沒做健檢,就交給手機,這是最容易的記錄方式。
觀察的時間沒有一定,如果變化比較明顯,兩個月、三個月拍一張,大部分半年、一年就夠了,時間太長,反而容易忘記。所以,唯一且具體的方式就是給醫生看照片,一年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我可以看到變化,這常常是診斷皮膚癌是否為惡性腫瘤的參考。
如果半年、兩年,甚至三年看起來都一樣,那就不用擔心。有個玩笑用來比喻皮膚科門診,其實滿像在看精神病症狀,有些人明明沒事卻一再來看診,為了很小的一顆痣給自己很大壓力。當然,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適當記錄跟追蹤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沒辦法馬上判斷,第一眼用肉眼看可能有六成的準確率;有時候,癌細胞發展到某個程度,一看就知道有問題。
就像身上的痣,如果看不出什麼問題應該就沒事,但一年後如果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就要考量是不是有狀況,變化狀態和速度是考量是否為惡性腫瘤的判斷準則之一。
最近,我周遭有兩種極端案例:有些人每天來門診看這個有沒有問題、那個有沒有問題;有些人則是明明看到了卻不管,直到爛出一個洞才來看診。
有些人臉上一有症狀就找醫學美容醫師,但是做醫美的醫師不一定受過皮膚專科訓練,對這些病灶的判斷相對有一點落差,或許是把皮膚癌當成斑點做雷射治療,做完後發現愈來愈大,而且不會好,才驚覺那是癌症。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非常有可能。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比起過去,一般人更容易注意到皮膚的症狀,卻因為不像面對內、外科急症那麼緊急,有時就是會放著不處理。雖然有些皮膚癌不會馬上致死,糟糕的是因為拖太久,手術範圍變大,本來只要縫一條線,變成要補一片皮,很難保有美觀,而且再發或轉移的風險也升高了。
防曬是預防皮膚癌之首要
最常見的三個皮膚癌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跟黑色素瘤,這三種癌症差異很大,治療方法都是手術切掉,只是觀念和做法不一樣。
基底細胞癌很少出現轉移的情況,切掉、電燒,或使用其他治療方法相對單純;但黑色素瘤的做法就不一樣,不能將皮膚癌的治療方式一體適用。
東方人的基底細胞癌常常有黑色素,只是變化很慢;鱗狀細胞癌常常是沒有顏色的,所以看到小瘤或黑色斑點不能只看顏色有沒有變化,還要考慮形狀,是不是常常破皮等等,這些都是共通的。發現不對勁就要找皮膚科醫師,這個過程是一樣的,都要自我篩檢。
診斷基底細胞癌,不需要做X光斷層,因為轉移的機會很少,但是診斷鱗狀細胞癌,很小的時候可能不需要,發現已經侵犯深一點、比較大時,要考慮有沒有轉移的可能性。
預防皮膚癌症,基本功就是防曬。台灣人曬傷的機會相對比白種人少很多,他們年輕時就喜歡日光浴,累積很多紫外線傷害,曬傷程度普遍嚴重些。一般來講,只要累積多就容易產生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如果年輕時常曬傷,的確比較容易有黑色素瘤。
防曬非常重要。除了防癌,曬太多也會造成皮膚老化,不過 適度的接觸陽光能幫忙製造維他命D,所以我們希望推廣的是:正確防曬,不要過度曝曬,造成曬傷。
皮膚癌的後天危險因子比較少,但也不要因為少就輕忽。舉例來說,台灣西南沿海曾盛行烏腳病,因為飲用深井水導致砷中毒,病患身上有一些原位癌,後來變成鱗狀細胞癌。我們以前也看過農夫使用農藥,長時間暴露在那樣環境下產生鱗狀細胞癌,畢竟致癌物質就在那裡。當然,現在已經很少了。
病人罹患皮膚癌,我們一定會問:「你過去接觸過什麼東西?住在什麼地方?」即使年紀不大,還是可能飲用過深井水,只是病徵相對比較輕微。追究相關因素,才能給出適當建議、對症下藥。
需要加強戒備的三種惡性肉瘤
此外,有三種惡性肉瘤要注意: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血管肉瘤和卡波西肉瘤。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比較容易在年輕人身上看見。良性的皮膚纖維瘤通常是有一點黑黑硬硬的小腫瘤,很像小疤痕,可能半公分、一公分,維持很長時間,如果超過一公分還繼續長大,就要找醫生,有時候需要切片,因為可能是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它通常長得很慢,發現後只要挖得夠大、夠乾淨就好了,不過,有時候還是會轉移到遠處。過去,醫界視它為惡性腫瘤,二○二○年開始施行的病理分類不再將其歸類在惡性腫瘤,即使如此,還是要謹慎看待。
至於為什麼會得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目前尚未有定論。
我們也碰過被當作蟹足腫的病患,一直打類固醇治療,後來發現其實不是。所以,如果皮膚有硬塊,長得好像蟹足腫疤痕,就算顏色沒變化,但是一直擴大,也要趕快接受檢查。
血管肉瘤,是從血管裡面長出來,容易長在有年紀的人的頭皮上。因為長在頭皮上,頭髮蓋住,一塊紅紅的斑其實不容易注意到。
剛開始的斑點是平的,後來才會鼓起來,所以平整部分很難發現,如果發現頭上有個持續生長的紅斑,甚至鼓起來,記得看醫生。這種血管肉瘤,年紀大一點的人罹患機率比較高。當然也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症狀也是紅紅的,無須過度恐慌。發現異常,先找醫師診斷。
血管肉瘤是在血管裡的惡性腫瘤,很容易從血管跑出去,加上位於頭皮裡面,不太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鼓起來,摸到硬塊,把頭髮剃光了,才發現紅斑已經很大,其實不太容易切除。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廣泛切除加上放射線治療,必要時再加上化學治療。不可諱言,面積愈大,存活的機會愈小。
如果六、七十歲的長者發現血管肉瘤,絕對不能拖,因為是很惡性的腫瘤,惡化速度很快。曾經有個病人做切片,一個禮拜後看報告的時候,已經變一大片了。我常跟學生說,這比黑色素瘤更可怕,因為就在血管裡,變動極為快速。
部分的卡波西肉瘤跟HIV病毒感染有關。典型的卡波西肉瘤常常長在下半肢、腳或小腿的地方,一顆顆暗紅的顆粒,跟人類疱疹病毒第八型感染有關,大部分發展過程很緩慢,一發現就要馬上切除,或加上放射線治療,不算可怕,所以要注意長在腳上紅紅的斑點和小瘤。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皮膚惡性病變,就是長在陰部的乳房外柏哲德氏病,它的表現很像慢性濕疹,症狀輕微,反反覆覆。醫師也不容易第一眼就診斷出來。有時候在腸道或是生殖泌尿系統會伴隨另外一個癌症。這也是要小心的特殊部位。
皮膚癌症的治療很簡單,如果只有一顆,馬上清除拿掉,至少按下腫瘤發展的「暫停鍵」。最令人憂心的,是拖延著不看醫生,小病變大病,最後可能面臨截肢,那就真的因小失大了。
提醒123
- 皮膚癌可以提早發現,身上斑點變色、變形、容易破皮就要注意。陰部不易治癒的濕疹也要小心。
- 每隔一段時間用手機記錄身上的痣或斑點,自行比較,看診時也方便醫生了解其外觀的變化、速度,作為是否惡性變化的參考。
- 雖然有些皮膚癌不易轉移但會復發,持續追蹤是對抗的不二原則。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林肇堂(消化醫學中心院長)/今周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