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癌症治療通常以同一套常規方式,套用在多數癌症患者身上,然而,同一種癌症看似「一種」疾病,但卻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基因突變,因應不同患者常需要不一樣的療法。精準醫療,就是透過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除了可能提前預防疾病發生,在治療如癌症此類重大疾病時,能夠以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方式對症下藥、找出合適的標靶治療、有機會降低副作用、增加療效、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及時間,使抗癌多了一項利器。
為提升癌症治療效果,自2021年起,衛福部、國衛院與羅氏大藥廠積極與醫療機關、生技業聯手,開辦「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提供六大類晚期癌症病友,兩千例免費癌症基因檢測,讓病友治療前先檢測,提升治療精準度。
臺中榮民總醫院積極參與國家精準醫療計劃,收案數領先全台,也是最早起跑收案的醫院之一,對此,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認為,能夠那麼快接下計劃且上手,第一個是醫院上級的支持,另一個關鍵是醫院良好的「整合照護流程」。他進一步說明,整體癌症治療是需要多團隊的支援與整合,若以肺癌為例,從檢測治療到後續支持性照護,背後需要包括胸腔外科、病理科、放射線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耳鼻喉科、緩和療護及個案管理師等等的互相配合與支援,不僅只有胸腔內科。
「我們醫院本來就有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合作,SOP整合性的流程都十分完備。」楊宗穎醫師強調,面對臨床端的病人整合照護就是關鍵,這也是影響品質很重要的一環,「有了這些,診斷治療的速度可以加快,出錯的機會也能大幅降低。」
肺癌基因檢測:找出標靶藥物治療機會
前10名奪命的癌症中以肺癌為第一,至今已連續18年居冠,是十大癌症中「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號稱三冠王的癌症。早期肺癌,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之後可能再接上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治療目的都是希望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晚期病患則在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問世後,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給予患者更多的生機。
提及肺癌是否能夠早期發現,楊宗穎主任坦言,雖然很想要用抽血或驗尿等簡單的方式及早發現,但目前尚在研究階段,還無法實際運用在臨床上。目前希望早期發現肺癌,還是以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為主,他也補充,國健署有提供肺癌的高風險族群早期篩檢計畫,例如長期吸菸者、有肺癌家族病史的人,就會建議去做低劑量的電腦斷層篩檢。
而若是已確診肺癌的患者,則希望能夠透過基因檢測釐清每一位患者癌細胞的基因變異,以此為患者量身打造最佳化的個人治療方案,盡早接受標靶治療,有機會延長存活期,並改善生活品質。
「我們最不希望看到患者其實有標靶藥物可用,但沒有發現。」楊宗穎醫師指出,這就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性所在,要盡力避免遺漏患者,因為有標靶藥物可用的病人,有沒有用到標靶藥物,對預後的影響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即使第三期肺癌患者開完刀後,若能找到特定的基因標記,以標靶藥物輔助治療,有機會可降低超過八成的疾病復發風險。 1
然而,楊宗穎醫師也強調,雖以標靶藥物為優先考量的選擇,但若是標靶藥物失效或產生抗藥性,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態可以,建議還是要勇於接受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並非標靶藥物失敗就代表癌症無法治療了。「化療的副作用可能會比標靶藥物多一些,但現在新的化療藥副作用較低,且減輕副作用的藥物效果大幅進步,大多數接受化療的病人都能維持相當不錯的生活品質,現今化療依舊是很重要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
精準醫療對抗「晚期肺腺癌」,尋找標靶藥物治療機會
64歲的張先生,沒有吸菸,是在一次健康檢查的時候,意外發現肺部腫瘤,且已經肝臟轉移,是肺腺癌第四期。楊宗穎主任分享,過去病友較熟悉的基因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它與癌細胞的生長分化、侵犯性及存活相關;近年來還發現了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跨膜受體蛋白酪氨酸激酶)等基因。
而這位病友當時的基因檢測為單點檢測,並沒有驗出相對應的基因變異,因此就開始接受化學治療,但效果不是很好,「第一線化療之後,肝臟的轉移變得更厲害。」就開始做第二線的治療,第二種藥物效果還可以,但大概維持了一年左右,又發現肝臟轉移惡化得更厲害。
楊宗穎主任坦言,張先生在臨床上來看其實是岌岌可危,因為前面重要的抗癌武器大概都用上了,後續化學治療要再有效的機率並不太大。「但還好有一個臨床試驗的機會,讓病人可以做二代定序的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一個少見的腫瘤基因異常,且有臨床試驗可以加入,使用新的標靶藥物。」經過標靶藥物治療六週後,肝臟轉移很明顯改善,九個月後再銜接免疫治療,「張先生從診斷肺癌第四期至今已超過四年半,目前還可以去自己的菜園種菜。」
另一位78歲的林女士,同樣不吸菸,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腦部、骨頭的轉移,也是接受了單點的基因檢測都沒有發現相對應的變異。後來有機會接受示範計畫的全方位二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了一個不常見的EGFR突變點,這是用一般的檢測方法檢測不出來的,病人使用EGFR的標靶藥物治療,結果效果非常好,10週之後肺部腫瘤消很多,「腦部轉移也進步很多。」
楊宗穎主任坦言,如果沒有加入計畫平台或臨床試驗,這兩位病友可能都沒辦法存活至今並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而精準醫療當中的二代定序全方位的基因檢測,提供了癌症病患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像上述兩位病友一般驗到相對應的基因,並因此得到十分良好的預後,「但這至少是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治療方式及能夠擁有更好生活品質的機會。」
透過精準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肺癌患者長期存活的比例提高,提升生活品質。楊宗穎主任舉例,「就曾碰過晚期肺癌的阿嬤接受治療十年了還是活蹦亂跳的。」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臺中榮總肺癌第四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多年來優於全國醫學中心平均 2,今年在院長陳適安支持及指導下,臺中榮總成立肺癌整合照護暨研究中心,在整合及精準兩大核心主軸下,致力提供中部地區的肺癌病人更好、更全面的照護。
本採訪由羅氏大藥廠贊助
資料來源:
1. N Engl J Med . 2020 Oct 29;383(18):1711-1723
2. 國民健康署回饋資料(2018)
提供癌友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中榮秉持整合照護核心,提供肺癌患者個人化精準醫療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