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是優良蛋白質
綜合營養師王文吟、林俐岑資料,以營養角度而言,魚類、蝦蟹等甲殼類、花枝、小卷、魷魚等頭足類等海鮮屬於低脂、高蛋白質食材,都是熱量相對較低的蛋白質來源。泉源診所院長、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曾受訪指出,以往民眾認為受傷時喝魚湯補身確實有科學根據。海鮮的優質蛋白質豐富,而魚肉中的蛋白質更是接近人體生理所需,人體吸收、利用率都較高。
而對於較虛弱且牙口不好的長者,營養師林俐岑也建議可透過魚片來獲得足夠的蛋白質,以免因蛋白質不足使得肌肉流失。
許多海鮮富含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是一個身體無法自行製造,卻對人體相當重要的營養素。紐約營養學家Keri Gans曾指出,大家要吃海鮮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可減少身體發炎,還可降低心臟病症、失智症以及癌症風險。
營養師林雨薇則為文指出,透過研究可知,Omega-3脂肪酸有護眼、減輕脂肪肝、關節發炎、三酸甘油脂,維持皮膚完整、減少乾癢,改善憂鬱以及改善腦部退化等功效。
而以一份豆魚蛋肉類分量計算,Omega-3脂肪酸較多的魚類如下:
- 大於1500mg:鯖魚、鮭魚、秋刀魚,僅吃一份就能攝取超過1500mg的魚油,是補充魚油最有效率的海鮮。
- 500~1100mg:石斑魚、鰹魚、白北魚、鱸魚、小魚乾、烏魚子。其中小魚乾的鈉含量較高,而烏魚子除了鈉含量外,膽固醇也高,建議淺嚐並混搭其他海鮮食用。
- 300~500mg:黃魚、扁鱈、鮪魚、土魠魚、午仔魚、丁香魚、肉魚、魷魚、香魚
- 150~300mg:烏魚、紅甘、赤鯮、鮮蚵、金線鰱、白帶魚
補充其他少見維生素與礦物質
除了蛋白質與Omega-3脂肪酸外,海鮮也蘊含著諸多普通食物中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綜合加州 Parsley Health醫療機構的營養師、健康教練 Erica Zellner及Keri Gans的受訪資料,將海鮮加入日常飲食,可增加維生素B12、硒、鐵、鋅、鈣質甚至維生素D等營養素,彌補常見的營養不足。
營養師林俐岑則表示,蛤蠣、牡蠣、淡菜等貝類的鋅、銅含量高。鋅能幫助傷口修復,銅則是維持身體酵素運作重要的輔助。
日本醫院監修!腎臟病、糖尿病病患也可吃的海鮮烏龍麵
不過,多吃海鮮適用於所有人嗎?除了正處於痛風發作期的民眾應盡量避免多吃海鮮之外,或許也有慢性腎臟病、糖尿病患者擔心會從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鉀、磷或澱粉,反倒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此時,不妨參考日本北海道惠愛會札幌南一條醫院監修的海鮮炒烏龍麵食譜,吃完約僅有233大卡,並可約攝取13.6g蛋白質、鉀304mg、磷156mg、食鹽1g,一起放心地吃海鮮吧:
材料
川燙烏龍麵:120g
綜合海鮮(如蝦子、貝肉、魷魚、章魚等):40g
高麗菜:60g
沙拉油:3g
柴魚粉:2g
鹽昆布:2g
醬油:2g
芝麻油:2g
作法
- 高麗菜切絲、川燙後瀝乾。
- 烏龍麵煮熟、瀝乾。
- 平底鍋倒入沙拉油炒海鮮,炒熟後加入高麗菜與烏龍麵與柴魚粉、鹽昆布拌炒。
- 轉大火,加入醬油、芝麻油等調味料即可盛盤。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