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隱形殺手就在你身邊!
國內18歲以上的高血脂盛行率超過20%,每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有高血脂。若屬於以下族群或40歲以上,建議定期抽血檢測,若無異常每3年檢查一次,有異常的話最好每3個月或依照醫囑追蹤。
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之理想濃度為200mg/dL以下,空腹(即禁食12小時的情況)三酸甘油酯之理想濃度則必須小於130mg/dL,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其中之一(或兩者)超過正常值時,就是高血脂症了。針對高風險族群其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則另有建議的控制範圍。
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
高血脂很難被察覺,初期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若想要及早發現,就要靠定期健康檢查、檢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若有高血脂情況卻不積極控制,脂肪便會堆積在血管內壁,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形成黃色黏稠斑塊會導致粥狀硬化,並促進分泌使斑塊纖維化的激素,加速動脈硬化的過程。久而久之,血管管腔變小,血液流通困難。硬化斑塊有時會被血流衝擊產生裂隙,在該局部形成血塊,堵住血管而產生大病變。硬化的動脈將會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
血管堵住的情況發生在心臟就引起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中風,堵塞眼底血管將會導致視力下降或失明,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此外,高血脂可能引發高血壓、誘發膽結石、胰腺炎或加重肝炎的情況,也與男性性功能障礙或俗稱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息息相關。最新研究亦顯示高血脂症可能與癌症的發病有關。
如何擺脫高血脂的致命威脅?
高血脂症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無法完全治癒,但能夠加以控制以降低血管硬化所引發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除了要配合醫囑追蹤檢查或藥物治療外,調整生活習慣更為重要,尤其要在飲食上做出改變,避免食用過多的糖分(果糖)、酒精、精緻澱粉、反式脂肪,水果攝取應適量,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烹調時,除了要把握少油原則,選擇健康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有助減少壞的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合成並排出體外。此外,維持心情穩定、不過度緊張與養成運動習慣也很重要。
初期高血脂症醫師多半不會直接以藥物治療,而是會以健康飲食、運動習慣來控制。若3至6個月後血脂沒有回歸正常值或得到有效控制則應加入藥物治療。
多項研究證實,進行3至6個月的運動鍛煉,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增加5%以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每增加0.4mg/dL,冠心病危險性就會降低2至3%。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要比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容易一些,在進行中等強度運動12周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能下降17%。
本文摘自《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陳俊忠(臺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原水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