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減重5%,擺脫血糖問題
血液葡萄糖需要胰島素幫忙,才能進入細胞提供能量,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內,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糖尿病前期意味著血糖濃度高於正常數值,雖還不足以被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但卻是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的第一步。運動與減重已被證明為可以預防,或延緩第2型糖尿病的有效策略。
減重5%,逆轉糖尿病前期
國內約有2成人口屬於糖尿病前期,建議民眾每年至少抽血檢查一次。空腹血糖正常標準值應小於100mg/dL,超過126mg/dL以上就是糖尿病了,介於二者之間(101至125mg/dL)則為「糖尿病前期」。另外,也可以 糖化血色素(HbA1c)來觀察,這個數值反映的是過去2至3個月的平均血糖指標,正常值應該落在5.6%(含)以下,5.7至6.4%為糖尿病前期,超過6.5%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血糖可能會持續升高,進而罹患第2型糖尿病。除了要遵循醫療機構提供的處方,透過藥物治療外,定期從事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有助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腹部脂肪,體重減輕5至7%,就有阻止或延遲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機會。不過,若病人本身體重超重、患有關節炎或受其他傷害的限制,參與運動時,務必從低衝擊的活動開始(如散步、水中運動、騎自行車或瑜伽),必要時也請諮詢專業運動指導人員。
運動,穩定血糖長達48小時
運動過程中,骨骼肌會大量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肌肉中的肝醣,做為能量來源,快速降低血糖濃度,後續再藉由胰島素作用,促使葡萄糖轉化合成為肝醣儲存至骨骼肌內,能使血糖穩定達到48小時。此外,對於第2型糖尿病人來說,規律運動能夠增加胰島素作用訊號傳遞蛋白,不論體重是否有減輕,都會使得胰島素敏感度變好,而且運動時間越長、強度越強,提升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越好。
根據國外預防糖尿病的大型研究(美國DPT計畫)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值在100至126mg/dL(糖尿病前期)的民眾,生活型態若能積極改變,尤其是調整飲食及規律運動,可以有效減少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另給予實驗組受試者生活型態改變介入教育,包括飲食修正及增加活動量,經3年發現實驗組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比控制組減少58%。
三管齊下治標又治本:藥物、運動、飲食
糖尿病發生後通常為不可逆的,將會終生伴隨著病人,疾病影響的不只是生理層面,也會影響心理層面或家庭、社交生活。糖尿病控制的基本法則,在於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家人支持及社會資源的應用。
即使確診亦不用過度焦慮,配合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飲食控制、定期追蹤檢查,使血糖維持穩定,就能避免惡化,與糖尿病和共存,也遠離併發症的侵襲。根據英國大型研究(UKPDS)所示,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就能有效降低 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風險。
光是想靠藥物維持血糖穩定、不惡化是很困難的,而且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必須搭配健康飲食、動態生活(足夠的運動量)才能治標又治本,不僅能維持適當體重、減少藥物用量,臨床症狀通常連帶改善,並且有助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其中,飲食的均衡與控制占最大宗,建議多元及適量攝取穀物雜糧類,低GI值的蔬菜、水果,低脂的肉、魚、蛋和奶類等,減少高脂、高糖和高鹽的食物,增加高纖的食物。
運動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但開始運動計畫前要注意幾件事:
- 確認血糖值
血糖值超過400mg/dL或太低都不適合進行運動。當血糖低於70mg/dL時,就是低血糖,需要立即補充糖份來恢復血糖值。如果有服用可能導致低血糖的藥物,務必在運動前30分鐘測試血糖值,確定沒有血糖數值過低的現象。 - 確認酮體
血糖值超過250mg/dL,並且出現酮體(Ketone bodies),就不要冒險運動。酮體濃度嚴重偏高(嚴重可能高於15mmol/L),會出現嘔吐、腹痛、排尿增加、神智不清、昏迷等症狀,甚至死亡。血糖值超過300mg/dL,但沒有酮體存在,必須在開始運動後5至10分鐘內檢測,若血糖有下降現象即可繼續運動,沒有下降的話,就要立即停止。 - 注意3:不要空腹
糖尿病人切記不要在空腹的情況下冒險運動,以避免低血糖症狀(如手抖、心悸、頭暈與眼前發黑等)造成意外,最好選在進食後1小時,血糖值較高的時候運動。
本文摘自《運動比你想的還輕鬆》/陳俊忠(臺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原水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