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教不聽?可能是你誤踩了這些教養陷阱
「不要!不要!」脫離可愛嫩嬰時期的孩子,一不順心就鬧脾氣,老是和大人唱反調。獎懲制度、好好講道理、各種教養法輪番上陣還是鎩羽而歸。媽咪們不要急著懷疑人生,可能是你誤踩了這些教養陷阱,才讓你的努力付之一炬……(淚)
「我已經很努力想要教好孩子,但照書做根本沒用!」初為人母,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會遇到許多挫折,有時候甚至會忍不住想,那些溝通方式、管教方法根本就很難用在現實生活。其實很多時候這些教養法只是提供思路,而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狀況難以一概而論,家長們就可能在不經意間犯了大忌,孩子們也就屢教不改,最後可能還會讓父母開始討厭自己的孩子。
6個父母要躲開的教養陷阱
1. 當眾責罵
孩子胡亂打人,發脾氣時就拳打腳踢、大聲回吼,對長輩沒大沒小。小孩沒禮貌的表現,可能會讓家長忍不住當眾發脾氣糾正;或是為了給予外界交代而當眾處理。他人的目光像審視家長的槍口,父母可能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更嚴厲或更和緩,使教養方式變得被動。此外,愈大的孩子自尊心愈為敏感,當眾指責會令他們感到尷尬。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指出:「當父母在他人面前責備孩子,小孩可能會更在意他人的反應,而不是你教育的內容。」建議家長先按捺情緒,去到無人處再和孩子進行談話。如果暫時找不到,也可以先用耳語的方式,簡要的指出孩子不當的行為,讓他知道你會回家再繼續處理這件事。
2. 沒有以身作則
父母會期望孩子做得更好,按照「好孩子」的標準教育小孩,覺得只要教得好,孩子就不會像自己這樣有某些改不掉的壞習慣。但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AACAP)表示,「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是不容易奏效的事。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做到,比如自己很愛吃甜點,卻希望小朋友不要吃太多的糖。 (編輯推薦:會道謝的父母,才能教出會道謝的小孩!3句口頭禪讓孩子體會感謝的魔力)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行為是通過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學習的,所以要有良好的教養要從自己改變。當然,偶爾也有例外的情況讓家長不得不違背原則,例如:明明告訴孩子要守諾,自己卻因為工作不得不違背帶孩子出門的承諾,這時可以跟孩子道歉並解釋、討論怎麼處理,重要的是讓小孩知道這樣是錯的。
3. 給孩子的指令模糊不清
小朋友亂打人、東西亂扔,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告訴他們「這樣不行喔!」「不可以亂丟東西!」可是卻發現講了幾百遍孩子都不改,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挑戰你的耐性,只是沒辦法理解爸媽的真正需求。不要這樣,那要怎樣呢?學者Larrisa Niec建議父母清楚地指明行動方向,孩子需要家長具體說明怎樣的行為是不適當的,但也需要清晰的引導。比如希望孩子不要亂丟玩具,可以告訴他玩具應該放到哪裡,帶他完成幾次,孩子就能明白你的期望,並建立起「玩具要收到箱子裡」的觀念。
4. 用「利誘」讓孩子改正(中標)
孩子在外歡得受不了,甚至嚴重影響到周遭的人。為了快速解決,不讓其他人困擾,不少爸媽會用簡單、有效的「利誘」,比如一哭就用糖塞住孩子的嘴。這種方法或許可以立竿見影地改正孩子的行為,但只是短暫的。由於父母濫用獎懲制度,長此以往更助長孩子的氣焰,他們會誤以為用「鬧」的方式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這可比聽話管用多了。建議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行為是應當的,而不是為了獎勵才去做,否則只會因小失大。
5. 教養原則前後矛盾
家長教養孩子偶爾會視程度不一而縱容一些小錯誤,小朋友出手打大人沒什麼感覺又很可愛,就縱容他這樣玩鬧;偶爾心情好對一些小錯誤就不放在心上,或是你覺得跳上跳下不行,另一半卻覺得無所謂。這樣前後矛盾的教養會讓孩子放寬「錯誤行為」的標準。如果希望孩子遵守規矩,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貫徹教養原則,跟另一半、長輩都要事先達到共識,不然只會混淆孩子的認知。
6. 不停說教
為了糾正小朋友的錯誤,父母會向孩子解釋行為不當的原因,但切忌不要「落落長」地不停說教,一直反覆揪著孩子的錯處不放。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會那麼集中,很可能爸媽說的大道理他們根本記不住,訓斥的時間久了,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感到煩躁。簡單地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該這麼做,告訴他們不可以這麼做就好了。
當你責罵孩子,他只會不愛他自己...教養的重點不在懲罰,專注結果而不是過程,繼續看下一頁討論更多教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