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掌握「平均動脈壓」判斷末梢血管動脈硬化狀況
量血壓時紀錄的血壓值,其實包含了收縮壓與舒張壓2個數字。根據關渡醫院衛教資料,收縮壓即心臟收縮時,血液作用在動脈壁的力量,通常顯示於血壓機的上方;而舒張壓即心臟鬆弛時,血液作用於動脈壁的力量。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2022年將高血壓標準下修為:收縮壓130、舒張壓80mmHg。
而若要得知動脈硬化與否,這收縮壓與舒張壓更是不可或缺。根據日本水岡醫院資料,透過這兩個數字來計算「平均動脈壓」,可簡易地推測出動脈硬化與否。
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要計算「平均」的血壓,只要將平時量測的血壓相加再相除即可,然而「平均動脈壓」並非如此,且有其計算公式: 平均動脈壓 = 收縮壓*1/3 + 舒張壓*2/3
假設民眾血壓值為144 / 92mmHg,套入上述公式,即為48 + 61.3 = 109.3 mmHg。池谷醫院院長、醫學博士池谷敏郎為文解釋,平均動脈壓受動脈硬化狀態強烈影響,若平均動脈壓高,則恐表示末梢血管血液難以流動,也就是動脈硬化。可將平均動脈壓的基準設為「110」,高於該數值就要懷疑末梢血管動脈硬化了。
舒張壓低也不能安心!透過「脈壓差」掌握血管動脈硬化的線索
此外,或許不少人在量血壓時,雖然發現收縮壓高出標準,但看到舒張壓仍在正常範圍便感到安心,實際上這是巨大的錯誤。
池谷敏郎解釋,動脈硬化以全身來看,通常會由細小血管至粗血管逐漸產生,隨著年紀增長,不僅末梢的微血管,連中樞的大動脈都可能產生動脈硬化。而知道粗血管動脈硬化狀況的線索,關鍵就在於「脈壓差」。根據秀傳紀念醫院的衛教資料,長期高血壓、動脈硬化會降低動脈壁彈性,使脈壓差加大。
藥師廖偉呈(微笑藥師)也曾為文指出,若脈壓差越高,就表示血管硬化越嚴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死亡風險就會較高。而脈壓差的算法為 「收縮壓 - 舒張壓」。假設民眾血壓值為140 / 80mmHg,套入上述公式即為140 – 80 = 60。脈壓差越大表示心臟負擔越大,以60為基準,超過該數字就要懷疑粗血管恐動脈硬化了。
假設測出的血壓值為170/ 80mmHg,收縮壓雖較高,但舒張壓仍在正常範圍。然而民眾不可因為舒張壓低就掉以輕心,因為將此數值套入公式計算,170 – 80 = 90,脈壓差超出基準值,已恐有動脈硬化的可能性。
靜止心率高恐提升心臟病、猝死風險
除了血壓數值外,不少血壓計在量測時會顯示「心率」,即心臟每分鐘的跳動次數,然而許多民眾都較少留意,或將其無視。
池谷敏郎解釋,「安靜時的心率」(靜止心率)與壽命有相當大的關係。剛起床時,靜止心率較高的民眾,猝死風險也較高。東北大學研究團隊曾在日本岩手縣花卷市進行調查,和血壓正常且心率低於70的民眾相比,心跳一分鐘跳超過70下的民眾,心臟病死亡風險竟高出約2倍。
運動時、緊張時,不論是誰心跳都會加速,僅僅如此並不會對心臟帶來負擔。然而若是剛起床、安靜休息時心率還是快,就會持續地帶給心臟、血管負擔。如此一來就較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腦中風等狀況,因此心率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心率的正常值因年齡而異,不過一分鐘跳60~80下的民眾較多,規律運動的民眾心率也會比較低。而若是有壓力、過度飲酒、吸菸、疲勞、肥胖、糖尿病等因素,脈搏便會較高。因此民眾除了要實踐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或許可每天健走運動、養成運動習慣,以達減慢心率的效果。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