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復原的人們,可能會出現單一或多個部位的非特異症狀,影響範圍遍及呼吸道、心血管、腎臟、內分泌、神經及皮膚等多重器官與系統,表現十分多元,目前相關症狀可達上百種。常見的臨床主訴包含疲勞、胸悶或喘、焦慮、心悸、癢疹或蕁麻疹、胸痛、腦霧與持續性失眠等,過程可能自主復原或反覆發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感染後3個月內且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以上,便可定義為長新冠,又稱為新冠肺炎後遺症。即使《刺絡針》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感染Omicron後出現長新冠風險為4.4%,為感染Delta後長新冠機率的一半左右,但長新冠影響範圍與症狀嚴重度落差大,臨床研究尚未明確,仍建議保護好自己,不能輕易以身試險。
腦霧是什麼?
近日,「腦霧」的概念和報導甚囂塵上,隨著新冠肺炎的流行一躍成為網路熱搜名詞。腦霧,屬於長新冠眾多症狀中的其中一項,為偶發性認知功能障礙。一篇去年發表的研究統計,在新冠肺炎流行的第一年裡,大約有四分之一新冠患者出現程度不等的認知障礙,因腦部如迷霧罩頂般不清爽而被名為「腦霧(brain fog)」,常見的症狀包括專注力下降、執行力與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頭痛、昏沉、憂鬱焦慮、言語與理解能力變差等。除此之外,新冠肺炎急性期的嚴重程度並不會影響得到腦霧的機率。然而,今年六月史丹佛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所造成的腦霧現象與癌症化療後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相似,提供了研究與治療的一線曙光。
平常人會有這種狀況嗎?有沒有其它病症造成腦霧?
腦霧與新冠肺炎之間的連結尚未明瞭,今年發表在《細胞》期刊中的一篇研究推測,可能的機轉為新冠肺炎病毒引起腦部神經發炎與大腦白質微膠細胞反應失調。另外,身體為對抗病毒而釋放某些細胞激素也間接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
腦霧存在於醫學名詞中已久,並非專用於新冠肺炎,為一種症狀描述而非疾病。輕則平時因過度操勞、睡眠過少、壓力、賀爾蒙波動或疾病等導致的頭昏不清爽、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及健忘等,重至所有會有腦部認知功能減退或遲緩的疾病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等,都是腦霧可能出現的範疇。
因此,臨床上還需加以鑑別診斷,才能確定造成腦霧真正的原因並給予妥善治療。
中醫遇到這樣的狀況會怎麼處理?
中醫對於腦霧的概念並非單就其症狀表現於頭面部而侷限治療,而是根據個體體質與症狀綜合表現不同,給予適合的處方。臨床上會選用調補氣血藥,如:黃耆、人參、甘草等幫助腦神經、腦微血管修復;滋補陰液,如:麥門冬、五味子;化痰開竅藥,如:石菖蒲、鬱金、遠志等,幫助免疫代謝廢物排出;寧心安神藥,如:茯神、百合等,舒緩情緒焦慮與憂鬱。
除了藥物治療外,臨床上還可以使用針灸的方式,如調補氣機的四關穴(雙合谷及雙太衝);醒腦開竅穴道,如: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印堂等。可以搭配腎主髓及心主神明的特性,選用太谿、腎關、神門等。
日常保健還需注意飲食營養均衡與規律作息,穩定的睡眠能幫助大腦細胞修復。更有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認知功能,尤其以持久性的有氧運動效果最好。
本文授權自昌盛堂中醫診所,更多中醫養生資訊,請見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