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注入唾液型】蚊子、蚋(黑蠅等):穿著長袖衣褲預防叮咬
日本北砂皮膚科、過敏科院長八十島綠以最常見的蚊子與蚋(黑蠅)為例指出,該物種在吸血時,會將不讓血液凝固的唾液成分注入體內。由於該唾液成分本身無刺激性,因此被刺的時候難以注意,然而注入體內後,人就會因過敏反應而產生紅腫、搔癢的現象。
過敏反應依體質、年齡有所不同,除了立即出現紅腫、搔癢的狀況外,經過數小時~數日才出現症狀的延遲性過敏反應亦不少見。而此時,絕不可做的便是在患部用力抓癢,以免造成該部位因細菌感染而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此時,八十島綠建議或是症狀輕微,可稍微塗抹市售蚊蟲藥膏,然而若是症狀不退,為了不讓皮膚殘留痕跡,建議盡早就診。
而根據一篇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蚊子眼睛會偏好特定的波長,除了較喜歡紅色光外,也會迴避亮色,而到暗色場所,因此在外除了盡量穿著長袖衣褲外,也可選擇亮色系衣物,並透過防蚊液預防蚊蟲叮咬。 (編輯推薦:蚊子最愛的顏色!怕被叮別穿4色衣物,防蚊妙招快筆記)
【注入毒液】蜂類(蜜蜂、胡蜂、馬蜂、虎頭蜂等):遠離、冷靜為上策
和為了生存而積極叮人的蚊子比,蜜蜂叮人的狀況則是「迫不得已」。日本玉川大學農學部教授小野正人指出,蜜蜂叮人的理由是為了守護巢穴、幼蟲、蜂蛹以防捕食者的侵害。
若被胡蜂(包括馬蜂、長腳蜂等)等蜂類叮,不只疼痛,還可能因為毒液中的成分而產生過敏反應,甚至有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可能。若是發現呼吸困難、血壓低下、失去意識,便應緊急送醫治療,若是曾被叮過一次的人更需特別留意。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主任陸聲山曾為文指出,和泥蜂或土蜂不同,蜜蜂、胡蜂等蜂類大多是受到驚擾為了自衛而螫人,因此避免干擾胡蜂的活動即可降低被螫風險。若是遇到社會性的胡蜂(如虎頭蜂、長腳蜂等),更可能被群體攻擊,由於該蜂類的警戒範圍可達數十公尺遠,因此更要小心。
若要預防在野外發生被蜂類叮的慘劇,小野正人指出,首先絕不要靠近蜜蜂巢穴。若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靠近了巢穴進入警戒範圍,此時應不要慌張,朝著原路緩緩後退,以解除蜜蜂警戒。此外,小野正人表示,揮舞雙手會讓蜜蜂變得更加興奮,激起攻擊慾望,是絕不可做的行為。
另一方面,蜜蜂有攻擊黑色移動物體的習性,因此外出時配戴白色的帽子與亮色的衣服可減少被蜜蜂攻擊的風險。此外,也應留意化妝品與髮品的香精成分,以免引來蜜蜂的攻擊。
綜合台中榮總與農委會資料,當1、2隻虎頭蜂飛近身旁,由於通常不會發動攻擊,應冷靜觀察、切勿揮打。若虎頭蜂越聚越多,則應朝遠離蜂巢的風向沉穩大步離開,勿急速奔跑或揮舞衣物,以免產生大片陰影與氣流,不僅讓毒蜂更能認清目標,也會誘發攻擊。若已被攻擊,則因盡速逃離現場。
【接觸毒毛】毛毛蟲:吹開、撥落、黏起以避免過敏更嚴重
因「接觸類型」導致不適的患者近年漸多。八十島綠的診所每年都會有不少民眾因在庭院、公園植栽較多處接觸到毛毛蟲而造訪。這些民眾並非直接接觸到有毒細毛,而是細毛乘風吹拂附著於皮膚上產生發炎症狀。
事實上不只日本,2021年9月時,許多澎湖民眾出現激似被蚊蟲叮咬的發紅腫包,然而範圍卻遍佈全身,包括脖子、後頸、手臂、胸、腹部等,令不少患者一大早就紛紛「塞爆」皮膚科求診。
後續高雄長庚醫院與中山大學才發現原來這些紅疹與毛毛蟲剛毛有關。醫師李志宏受訪指出,推測因當時8月豪雨再加上9月氣溫偏高,又碰上疫後報復性出遊,天時地利下讓民眾不慎接觸到毛毛蟲剛毛爆發過敏反應。建議民眾外出穿著長袖,減少皮膚直接暴露,就可有效預防。
而根據超亮皮膚科診所的教資料,若是民眾曾經過、待過樹下,而產生密集分部的紅色丘疹過敏反應,卻沒有實際接觸毛毛蟲的印象,即有可能是被樹上飄落的毛毛蟲毛刺沾染導致。
除了穿著長袖衣物預防外,若發現身上有毛刺,或毛毛蟲掉落,可先將其「吹」開,或用其他物品將其撥落,不可將毛毛蟲「打死」以避免剛毛、毒液擴散。八十島綠醫師則建議,若在患部發現毒毛,可用透明膠帶輕輕將毒毛黏起,之後再用流水與肥皂仔細洗淨。而若要自行處理,可以使用冰敷、止癢外用藥膏。若未改善則應盡速就醫治療。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