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0名由台大、成大登山社員、攀岩專家還有山難搜救教官組成的溯溪團,日前前往屏東霧台飛龍瀑布溯溪時,由於一場午後大雨造成溪水暴漲,有5人幸運脫困,但另外5人因來不及躲開遭溪水沖走,其中2人罹難,仍有3人下落不明,持續搜救中。
這10人都是溯溪經驗老道好手,卻仍難敵突如其來的雨勢,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鄭峰茂曾接受《聯合新聞網 》訪問時表示,登山、野宿、溪降、溯溪近十年來很夯,但戶外活動存在不確定的風險,需事先充分準備與風險評估,也需有專業裝備、技術與態度,最好有當地嚮導與教練隨行,另也需事先規畫撤退路線,不可不慎。
面對夏天將至,民眾到溪邊、瀑布遊玩機率也大增,面對暴雨可能帶來的溪水暴漲,遇到時幾乎是「避無可避」,建議民眾需事先觀察當地地形、準備好專業裝備,並且學會在水中自救的關鍵動作,才有機會降低溺水意外的發生。
這10人都是溯溪經驗老道好手,卻仍難敵突如其來的雨勢,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鄭峰茂曾接受《聯合新聞網 》訪問時表示,登山、野宿、溪降、溯溪近十年來很夯,但戶外活動存在不確定的風險,需事先充分準備與風險評估,也需有專業裝備、技術與態度,最好有當地嚮導與教練隨行,另也需事先規畫撤退路線,不可不慎。
面對夏天將至,民眾到溪邊、瀑布遊玩機率也大增,面對暴雨可能帶來的溪水暴漲,遇到時幾乎是「避無可避」,建議民眾需事先觀察當地地形、準備好專業裝備,並且學會在水中自救的關鍵動作,才有機會降低溺水意外的發生。
【早安健康/張景泓(救生員、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特約講師)】
為什麼溪邊溺水機率這麼高?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去溪邊玩水?可能是跟家人去溪邊踩踩水消暑,或是跟三五好友去烤肉、看瀑布或深潭跳水。許多人認為海邊溺水的機率比溪邊大很多,畢竟海邊一望無際、海洋深不可測,也更容易引發恐懼感,況且我們又時常會看到大浪把人捲下海的新聞。
不過,溪邊溺水的機率其實比海邊高很多!根據近年來消防署的統計資料顯示, 臺灣最常發生意外的水域環境其實是「溪流」,占所有溺水意外事故約四十一%,海邊的占比大約是二十五%,而泳池只有最低的一‧五%左右。這是因為臺灣島嶼小,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卻有逾百座,導致山區其實沒有太多的集水空間,而結果就是每次下下來的雨會很快地從山上流下來,導致臺灣的溪流不僅蜿蜒、流速快,而且很容易形成各種把人卡住的地形,讓戲水的風險升高。當遊客不知道如何判斷環境風險,只是跟風來玩、沒有攜帶任何安全裝備的話,就非常容易發生溺水意外。
溪流狀況跟你「看」的不一樣
除了落石以外,一般民眾去溪谷戲水最常發生的意外就是「不小心跌入深潭」及「在溪流中跌倒被沖走」。由於溪谷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組成,並不像多數沙灘是慢慢變深,很有可能腳踏的石頭再往前就是陡降的深潭。如果在下水前沒有觀察過水域地形及深潭深度,很有可能一往前走就直接跌入,旁邊的朋友甚至來不及拉住你。
除此之外,溪流的流速相對於海邊的流速更快,且溪流「水面」的流速跟「水裡」的流速是不一樣的,而流速差也容易造成戲水時跌倒。當我們在膝蓋深的溪流玩水時,這樣的深度常常就已經讓許多人站不穩。
有些溪床雖然不深,但溪底是被溪流打磨後圓滾滾的滑石,石頭上可能還布滿了藻類,在沒有穿溯溪鞋的情況下踩上去,滑倒的機率相當高。因為人站不起來、游泳能力又無法對抗流速,結果就是被水流一路帶往下游。
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的遊客到一個新環境時並不會先觀察地形、水流速度與方向、潭水深度、是否有漩渦、溪床是否布滿青苔等環境風險,甚至是不知道怎麼觀察。在沒有判斷風險的能力下從事溯溪活動,就很容易造成意外發生。
判斷渡溪點與過溪策略
一般來說,只要水深及膝,就會明顯感受到水流的阻力,也因為溪水流速快,身體容易失去平衡。利用登山杖或撿拾長樹枝做為支撐。因此,為了渡溪時方便平衡,建議兩手空空以免遇險時分身乏術,或者利用登山杖或撿拾長樹枝做為支撐。渡溪時也建議順著水流方向「斜著走」,順流而行的方式會讓渡溪更輕鬆。
另外,不管是休閒玩水行程還是專業溯溪活動,都免不了過河渡溪,除了穿著溯溪鞋避免踩到溼滑青苔跌倒,在正確的位置渡溪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走疊石做記號之處
像登山或溯溪這種須找尋路徑的戶外活動,如果是熱門路線,通常都會有前人在適合的渡溪點或路徑上用「疊石」做記號,也就是由大至小往上疊的石頭,只要稍加留意應該能注意到。
溪面寬廣流速慢
其次,建議避開有漩渦跟白花的地方渡溪,這些地方不易辨識溪底狀況與水深,容易有潛藏風險。另外溪面寬廣的地方流速較慢,通常比溪面窄、流速快的地方更適合渡溪。
真的被沖走怎麼辦 ?
攻擊&防守式自救策略
根據我自己帶團及救生的經驗,通常被水流沖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好頭部安全」。因為當你不小心被沖走,若是撞上大石頭昏厥,將無法保持頭在水面上呼吸,結果就是溺水身亡。
一般來說,多數民眾去溪邊玩水並不會戴蛙鏡,而能把你沖走、無法站起來的溪流水量通常都不小,跟平時在游泳池裡有戴蛙鏡,能夠正常游自由式或蛙式的狀況完全不同,這裡分享兩種可能可以幫助你脫離險境的辦法:
- 攻擊式:游抬頭捷逆流而上
如果你剛好受過救生員訓練或是游泳能力相當不錯,可以選擇臉面向上游方向,斜四十五度角逆流而上游抬頭捷(抬頭的自由式),努力地往岸邊游去。如果溪水夠深、腳不會踢到底部,也可以嘗試游抬頭蛙。 - 防守式:手抱胸、腳朝下游抬起
如果你不擅游泳,又或是溪水流量過大,可以改以防守式保護自己。雙手抱胸口臉朝上、腳朝向下游並抬起離開水面,人呈仰漂動作。腳抬高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身體撞到溪床底部造成人往前翻,另一方面可以蹬開岩石倒木等水中障礙避免直接撞上,也能防止自己卡在溪流中的障礙物上無法脫身。
本文摘自《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張景泓(救生員、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特約講師)/時報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