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症恐導致免疫惡化,甚至慢性疲勞、糖尿病等
日本醫藥基盤健康營養研究所疫苗免疫佐劑中心長國澤純指出,腸漏症導致的腸道惡化最近受到矚目,是引起免疫爆走的成因之一。
國澤純解釋,腸道是消化食物的場所,若因某種原因導致腸道屏障機能降低成為腸漏狀態,細菌與未消化的食物成分等本不該進入體內的物質就會流入身體之中。為了排除這些物質免疫細胞因此活性化,就可能引起體內的免疫爆走,進而導致各式各樣的身體不適。
根據立光診所的衛教資料,當腸細胞間的空隙大於1.5奈米,未消化大分子食物、細菌、黴菌就可從空隙跑入血液,淋巴系統,此時身體免疫系統就會視這些物質為異物進行攻擊,引起身體過敏反應現象。
何兆芬健康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何兆芬則受訪將腸道比喻為房子、黏液層比喻為水泥與油漆、上皮細胞層則比喻為磚塊,當水泥與油漆不夠強壯、比例不對、磚塊不夠緊密,就會發生滲漏,導致毒素循著裂縫進到房子中。
免疫細胞若因此出兵導致發炎反應,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負責解毒的肝臟,導致人體出現疲倦、皮膚暗沉,甚至影響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
除此之外,國澤純也進一步指出,腸漏症可能也會和糖尿病、高血壓、脂質異常、 癌症、失智症(認知症)等各式各樣疾病產生關連,若是常常感到疲勞無法消除、處於微燒的狀態等長期不適,就要懷疑腸道可能產生異常了。
腸漏症的對策飲食術
若要改善腸漏症,從飲食層面下手或許是必須的手段。國澤純表示除了均衡飲食之外,為了不要罹患腸漏症,就要透過平日飲食增加體內的短鏈脂肪酸,除了可作為腸道能量來源,支援腸道蠕動與消化、吸收,維持腸道屏障健康,甚至還能對腸道的免疫產生作用,透過調整腸道環境抑制免疫爆走。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盧珈伶也曾為文指出,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不僅可作為人體5~10%的能量來源,同時也是腸內益菌的能量來源,雙方互相影響,使腸道代謝活動生生不息。而其中的丁酸更是結腸細胞優先利用的能量,影響腸道細胞的分化與腸道黏膜的發育。
國澤純表示,短鏈脂肪酸多為腸道細菌產生,積極地攝取膳食纖維、寡糖等食材,才能讓體內的益生菌製作出短鏈脂肪酸,特別是現代人膳食纖維攝取普遍不足,因此特別重要,建議多吃發酵性膳食纖維。包括:昆布等海藻類、洋蔥、奇異果、酪梨、青花菜、大麥、燕麥等食材,平時少量加在料理之中,就可輕鬆食用。
除此之外,何兆芬醫師也受訪建議多增加飲食多樣性,讓腸道菌從維持多樣化;喝足夠的水,充分攝取蛋白質及脂肪維持腸道黏膜健康;並透過少吃高糖、油炸食物、維持運動習慣避免內臟脂肪過厚,以免腸漏症上身。
而根據啓新診所的衛教資料,精緻加工食品、高油脂、高糖等垃圾食物是破壞腸道菌的殺手,過度飲酒也會破壞腸黏膜完整性,因此應盡可能避免食用以預防腸漏症。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