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反覆思考交易操作的盲點,終於悟出自己的交易之道,那就是「長久投資」的重要性,不再過著每天無時無刻盯盤的投資生活,注意到透過被動式的指數型ETF投資方式與資產配置累積退休金,透過歷史數據回推,年化報酬率可達7%~10%。
經過10年驗證無效的投資方法,2017年重新調整投資方式,開始看到了調整後的成效,並重建退休與財務自由計畫,努力存錢,每年將部分存款投入年化報酬率7%的投資組合,同時養成正確的投資觀念及消費習慣。「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賺更多錢,而是有足夠的錢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每天盯盤並不叫生活,那叫工作。」
-
韭菜們看過來,個股投資的四個經驗法則
從2007年到2017年的整整十年時間,我用了許多投資理財書中介紹的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分析的投資方法,從不曾有過一年獲利超過20%的績效。
與股市同好在閒聊投資經驗與想法時,發覺很多人也都有相同的經驗,或許某幾年在股市大賺幾十萬元,但又會在某幾年全部賠光,在長達十幾年的投資生涯中根本沒有真正獲利,這還是相對較好的情況,有好幾個朋友是投資十幾年虧損了好幾百萬元,反倒是在房地產投資賺進好幾百萬元。
我們的投資方式都差不多,只是選股方式與投資標的不一樣,但結果似乎都一樣,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股票市場做白工。
前兩年與幾位認識20幾年的高中同學聚餐,席間大家聊到股票投資,有人分享在台股投資20 年的結果,把每年的獲利盈虧統計加總之後,發現這20年根本沒有賺到錢。
他報明牌給朋友的個股,別人常常賺錢,但自己操作時又克服不了貪心,總是賠錢收場,所以近期考慮購買公司債穩穩領利息。(編輯推薦: 定存利率低,買債券更好?適合退休、小資族的債券ETF,3個觀念養大搖錢樹)
另一位同學也是在台股虧損超過500萬元,但他早年在台北市買進的房產,與後來到中國大陸工作在當地購屋,幫他賺進上千萬元,真可說是「股場失意,房地產得意」。
有位朋友約在6年前開始投資美股,或許是適逢美股長期多頭,他投資好多檔股票,其中5、6 檔股票都獲利翻倍,其他也都有獲利逾50%的成績,賺了好幾百萬元。
但他也明白這只是一時運氣好,不認為這種檔檔翻倍的情況可以一直持續,所以也開始採用ETF指數被動投資方式做資產配置,在個股投資與ETF之間調整資金比例。
一位曾任職營業員的好友,習慣做短線當沖的操作,還會利用軟體程式自動買賣,每天都需要戰戰競競的看盤操作,長年在股市當衝鋒隊,年獲利約15%~20%。
不過這兩年也同時改變了投資方法,將手中個股持有的時間拉長到幾週甚至幾個月,他認為年近退休之際,這樣操作比較輕鬆,同樣可以獲利20% 以上,不想每天在市場衝衝衝做極短線操作。
散戶總有一天當韭菜
看到這裡你還是對投資個股信心滿滿,但如果這個方式真的這麼好,為什麼大家都要重新配置自己的資產分配呢?
因為運氣不可能永遠站在你這邊。除非你有相當好的手氣或是獨特眼光和方法,否則飆漲股總有人會接到最後一棒,大部分的散戶都有當韭菜被割的那一天。(編輯推薦: 搭ETF除息熱,搶就對了?ETF菜鳥最常犯「5種賠錢買法」慘變冤大頭!)
經驗法則一:過度頻繁交易無法持久
有個相當年輕的朋友算是一個經典案例,從學生時期開始接觸股市,先學會技術線型之後就開始買賣個股,越操作越有興趣,於是做起當日沖與融資,巔峰時期每個月的交易金額超過千萬元。
但兩年後,他改做價值投資,研究各家的現金股利,並在一次投資機會中把資產翻了一倍。近幾年他也投資美國股市,但不是操作個股買賣,而是透過美股投資某幾個國家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並針對其配息殖利率做高低檔買賣的參考依據。(編輯推薦: 定期定額0050、0056,每月該扣多少錢?施昇輝:起碼超過這金額,投資才有效率)
從一個極短線的投機交易者轉變為極保守的投資者,我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轉變,他回答:「以前年輕覺得當沖很刺激,連學校火警警報響了都還不能跑,因為賣單還沒下完,但後來覺得這樣無時無刻繃緊神經的投資生活實在太累人,不如放著等股價漲一個波段的操作比較輕鬆。」
現在資金也大了許多,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短線操作,靠配息與偶爾做股價波段價差操作,也能帶來很好的收益,不需要這麼疲累,頻繁交易這件事情是無法長久的。
看出這些案例的共同點了嗎? 大家的股市投資方式都是越來越保守,交易頻率也越來越少,因為從他們十多年的投資經歷來看,少量的投資頻率才是適合大部分投資人長期操作的方式。
曾試著投資基本面好、每年獲利與配發股利穩定的公司,幾年來卻沒賺到錢!第二頁告訴你到底問題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