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中醫的消渴範疇,病因是由於五臟機能不調,勞逸過度、飲食不節以及情志不暢等綜合因素導致,進而使體內氣血津液輸布失常。依中醫證型可以分為:
一、燥熱傷肺
症狀:口乾舌燥,頻繁飲水,飲水量大仍無法解渴,頻繁排尿且小便量多。體型消瘦,皮膚乾燥缺乏光澤、臉色暗紅。
治療以養陰清熱,生津止渴為原則,常使用的藥材有:天花粉、葛根、麥門冬。
二、胃熱熾盛,肝火犯胃型
症狀:吃飽馬上就有飢餓感,伴隨腸胃有燒灼的嘈雜感。容易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口氣、嘴破。患者容易脾氣暴躁煩躁,甚至出現血壓異常、頭脹眩暈的症狀;有的容易便秘,體型大多消瘦。
治則為清肝熱養胃陰,常使用的藥材有: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瀉火;柴胡、川楝子等疏通肝氣;石斛、沙參、麥門冬滋養肺胃之陰
三、脾胃氣虛
症狀:容易餓但無法吃太多。口渴無法多飲、常感到疲倦乏力、身體浮腫、排尿量多或容易腹瀉。
治則為補氣養陰,適合的藥材有:白朮、茯苓、黃耆、黨蔘。
四、腎陰虧虛
症狀:小便次數和尿量均多,腰腿無力、無法久站,胸悶易喘,口乾舌燥、手足心熱、失眠。
治則以養陰固精為主。常使用的藥材有: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
五、痰凝、血瘀、濕濁內阻
症狀:大多在糖尿病中後期,或年老體衰者,患者可能有其他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其他併發症;小便濁霧,甚者如膏淋狀;膚色黯沉或有瘀斑、浮腫或四肢麻木活動受阻。
治則為活血化瘀、燥濕祛痰。常使用的藥材有:丹參、川七、桃仁、紅花、半夏、陳皮、澤瀉等。
臨床上患者的表現不一定那麼典型,依序病程會表現出不同證型。症狀表現也相對複雜許多,在此也跟大家分享兩個病例:
病例一:
一位40歲男性三年前因血糖升高開始服用西藥降血糖藥,但是血糖值只要低於160-180 mg/dl就會開始全身無力伴隨頭痛,服用西藥的這三年血糖仍逐漸升高,今年年初檢查血糖值高達450 mg/dl,這三年期間陸續出現皮膚龜裂、傷口難以癒合以及色素沉澱、視力模糊等症狀,今年一月底小中風之後前來中醫就診,欲處理小中風後遺症及希望中醫幫忙控制血糖。
經由活血化瘀、清虛熱養脾腎陰的治療方向,使用補陽還五湯、溫清飲等科學中藥,輔以針刺肝俞、脾俞、腎俞等穴位,再搭配減醣飲食,半年後檢查糖化血色素由12%降至9%,飯後血糖值也由400多最低可降至180mg/dl,血糖慢慢調降的過程中沒有感覺到低血糖的暈眩頭痛無力感,小中風後緩慢不穩的步態也可以走得比較快且較穩,目前患者仍每周積極回診接受針灸治療及科學中藥調理,希望可以持續調降血糖,以及控制其他糖尿病後遺症。
病例二:
一位60歲女性,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高血壓病史,平時雙腳水腫嚴重,伴隨手腳易麻。去年10月西醫檢查發現飯前血糖148 mg/dl,糖化血色素6.3%,膽固醇200初,都在正常標準值邊緣,來就診希望中醫協助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由於患者自述喜歡吃糕餅零食,且容易暴躁且雙腿發熱,小腿泛紅搔癢,臉部也有黑斑暗沉。
因此衛教少吃糕餅糖類的食物之外,診治方向由疏肝、活血化瘀以及補腎陰透虛熱的方向著手,使用了柴胡疏肝湯、六味地黃丸等科學中藥,輔以結構調整鬆解筋膜張力,經過數個月調理,今年5月檢查糖化血色素5.6%,總膽固醇降為187 mg/dl,其他發炎指數降低,手指的關節腫脹改善,手腳活動也靈活許多。
以上兩例案例,一例是糖尿病造成其他後遺症,另一例則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史,及飲食不節制產生的血糖血脂問題,透過中醫的辨證及生活飲食調控,都可以有顯著的改善。尤其像第二案例的女性,若對血糖升高超出平均值沒有警覺,很可能錯過控制血糖血脂的最佳時機,到時候要調理就必須花費更久的時間。因此大家如果定期做健康檢查,發現檢驗數值已在平均值邊緣,建議謹慎一些開始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並可以考慮就近找信任的中醫調理喔!
本文授權自昌盛堂中醫診所,更多中醫養生資訊,請見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