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許多患者在踏出診間後,才後知後覺想到還有些重要的問題沒有問,或是醫師剛剛說的治療計劃聽不懂,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更瞭解自己的病情?讓醫師能快速掌握狀況?
像無頭蒼蠅,好害怕問問題!
看診時間有限,到底要問哪些問題呢?這裡提供幾個方向,讓初次看診的患者不用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道從何問起。
一、確定診斷的癌症。
二、病程如何發展?會有哪些併發症?
三、 計劃使用哪些治療方法?有哪些治療的選擇?優缺點分別為何?健保有沒有給付?哪些項目是自費?每一種治療方法的療程會是多久?是否需要復健?復健的療程又是多久?
四、 日常生活有沒有要特別注意的事?飲食方面有沒有禁忌?如果有運動習慣,有沒有哪些部分需要調整?
五、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如何控制病情?畢竟,治療的目標就是要讓病情穩定。
分享完該問的問題,現在來談談「不該問」的問題。
這個時代資訊發達,許多管道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因此,有時會很希望能夠跟醫師求證,這也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要道聽塗說,跟醫師提出不合理的問題,像是「網路上有人說可以不要手術」、「有人說可以不要化療」……。
再來,有些病患會把日常生活中的困擾,例如婆媳問題、親子關係,都拿來跟醫師報告、分享。這些問題醫師不但無法幫忙解決,反而還會佔據看診、問診的寶貴時間。
病情紀錄怎麼做?
除了注意現場的溝通細節之外,也建議大家平常要做病情紀錄,也就是紀錄日常生活中,與病情有關的大小事,試以「頭痛」舉例。
一、 發作的時間點及發生的頻率:紀錄頭痛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作?每天發作幾次?每次疼痛時間維持多久?
二、 疼痛的程度:每一次疼痛的程度都一樣嗎?疼痛持續多久後,感覺會開始變得更強烈,抑或是趨緩?
三、 疼痛的部位:哪裡會痛?哪裡最痛?如果是偏頭痛,就要明確紀錄是頭部的哪個位置。
四、 對生活的影響:頭痛是否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痛到無法吃飯、行動,或是影響睡眠。這些都要清楚紀錄下來。
五、疼痛感受的描述:刺痛、脹痛或陣痛,還是持續疼痛?
六、是否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反胃、噁心、失去平衡感,或是眼睛畏光等等。
七、是否有家族史:身邊的父母、長輩,或是兄弟姐妹有沒有類似狀況?
八、 服藥史:以前是否也有類似的頭痛情況?當時有沒有做什麼治療、處理?是否曾經受傷,導致這次頭痛的可能性?
九、 日常作息:每天入睡時間、睡眠品質、睡眠時間、近期是否吃到平常較少吃的食物、住家附近是否有施工的狀況,或是工作壓力是否太大,進而導致的頭痛。
以上這些日常生活狀況,包括後續如何處理、服藥之後是否有改善等等,都要一一詳細地紀錄下來,協助醫師瞭解情況。
若醫師已經說明很多次,還是聽不太懂,可以請醫師協助會診衛教護理師或營養師,讓他們用其他方式來講解。
治療過程中,良好的醫病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環,而這也是需要病患與醫師一起共同創造。
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