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嗶-嗶-」,尖銳又冰冷的儀器聲音,常是病人甦醒後聽到的第一個聲音,望著頭頂上的白色天花板,試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只記得突然胸悶、呼吸困難、全身冒冷汗,下一秒後畫面一切空白……。醫生安慰著說:「病患的生命跡象已經穩定了!幸好送醫得早,心臟損傷還沒有過於嚴重……」
「腸」被忽略的知識
腸道菌管很寬,心血管疾病也有關!
這不是八點檔的劇情,而是在醫院上演的真實故事。心血管疾病形成的過程往往無聲,沒有明顯的不適感,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負荷時,才突然出現胸痛、胸悶與呼吸不順等警告,此時已有致命風險,有時讓人措手不及。
對於心血管疾病,預防往往勝過於治療,因此,營養師大力推薦趨吉避凶的護心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過多的肉類與動物性油脂,或是攝取過少的蔬果類,會導致膳食纖維量不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近年來研究發現,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背後可能是由腸道菌相失衡所引起的。 (編輯推薦:愛吃糖是腸道菌在搗亂!比胖更嚴重…一個習慣讓腸道發炎又傷腦)
安撫腸道菌老大,才能擁有好「心腸」
出乎意料,腸道菌的管轄範圍比想像中寬廣,但腸道菌究竟如何遠端操控心血管的健康呢?原來,腸道菌雖然生活於腸道中,但是它們將自己於腸道製造的代謝產物當做手下,透過血液傳送,就可以遠端操控心臟與血管的健康。其中,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就是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代謝產物之一。
研究發現人體消化吸收豬肉、牛肉等動物性食品所剩下的殘餘物質,會被腸道中的壞菌利用與代謝,而產生具臭味與揮發性的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三甲胺可以直接被腸道吸收,送往肝臟中形成氧化三甲胺,再進入血液循環中。
氧化三甲胺進入血液中,會造成免疫細胞異常堆積在血管壁上、人體的膽固醇代謝異常,以及增強血小板凝集使血管容易栓塞等一系列的失序行為,將導致血管逐漸變窄,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許多科學家已經將氧化三甲胺列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換句話說,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要注意吃進肚子的食物,還要確保人體腸道中的細菌老大一切穩定,才能真正遠離心血管疾病。
護心更護腸的整「腸」飲食
腸道菌的生存與代謝深受我們的飲食習慣影響,當我們吃的食物類型改變時,不僅會改變腸道的「細菌居民們」,也會改變腸道中的細菌代謝物的表現,而影響人體心血管疾病。現在,且來看看有哪些飲食因子可以使我們擁有好「心腸」。
兼顧腸胃、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怎麼吃?下一頁看看營養專家建議那些食材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