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啟互動人生?在提倡大腦健康的各項生活型態時,多參與一些活動來適度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提升生活樂趣是相當重要的。以下是簡單的建議,提供大家參考:
- 從增加親朋好友互動頻率開始
個性開朗的人本來就無懼社交活動,但許多孤獨感強烈的人原本的性格就以內向居多,若要求他去參加一些陌生人的活動是困難的。
建議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人開始,例如偶爾找親戚用餐、喝咖啡,聯絡多年好友泡茶談心等。我母親不喜歡社交,但是偶爾與國小同學聚餐,回家之後可以跟我聊三天三夜關於他們的趣事,這是很正面的,對情緒抒發也是良性的。
又或者,對於不愛運動沉溺於網路世界的孩子,若父母親能陪同參與運動會是最佳良方;每次在門診遇到過動兒或是妥瑞兒,我都會建議家長要輪流陪同小孩打球或是找到共同的運動,這不但能讓孩子的專注力提升,親子關係也會大躍進。 - 參加有共同目標嗜好的社團
例如之前提到王先生藉由參與國標舞班變得積極開朗;也有人參加繪畫社團,在融入藝術創作的同時,也為人生遲暮劃下一道道彩虹。
或者可以參加樂器學習課程,例如薩克斯風或是二胡演奏。就有一位醫師朋友告訴我,他在50歲以後最快樂的事,就是每週2次的樂友團練;不但練出興趣,也練出肺活量,開心極了。而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在沒有壓力之下,參加有興趣的課程。
記得曾有一位網路成癮又有注意力不足困擾的小妹妹,在我鼓勵下參加喜歡的街舞班,後來不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獲得改善,還變成街舞社的表演成員,父母親都很開心。 - 學習下廚
很有意思吧,藉由學習下廚煮出健康料理,不但可以學到健康的飲食觀念,還可以增添許多樂趣。
讀者若有發現,經常可以看到我在社群媒體臉書(FB)下廚的成果,那其實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也有研究顯示,認知功能障礙或甚至有失智情形的人,可以藉由下廚煮出過去熟悉的菜色;色香味的感受會激發起大腦許多的神經迴路,刺激海馬迴的活絡,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
有位女士告訴我,她最療癒的時候,就是參照食譜煮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餚,然後被家人吃完、清光光,即使後頭洗碗有些累也不厭倦。 - 參加良善的團體活動
參與團體活動,絕對是一道打開視野的良方;不管是宗教活動、志工、社團都可以。
一位退休的陳老師,因為情緒低落加上體力衰弱,經常覺得自己老而無用;後來我請她去參與醫院志工,經過錄取訓練之後,她說在第一次協助護理師班推患者去心導管室,看到患者從休克到康復,雖然導管是醫師執行操作,但是她始終覺得自己也很偉大,因為她間接參與了救人過程。
另一位原本深受躁鬱症之苦的師兄告訴我,在一次偶然機緣之下參與某佛教團體活動之後,就每日開始接觸佛法、聽聞法師的講經,某次聽到金剛經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講解之後,更將心內牢籠打開,頓悟人生之須臾,努力修為,最後躁鬱症改善,睡眠也覺得舒坦。
不過我特別提醒是「良善團體活動」,因為社會總有一些出發點不好的斂財團體,如果一不小心進入,只怕反而造成傷害。 - 參與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活動
目前衛福部與各縣市政府都有推動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提供老人、失能、失智患者照護以及團體治療的團隊,值得大力推廣。
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患者,因為已經被診斷失智,生活單調,加上她經常在自家附近迷路走失;女兒後來將阿姨送到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參加活動,藉由簡單運動、烹飪課程、團體唱歌跳舞,阿姨後來認知功能有進步,情緒也開朗許多,與女兒的互動增加。後來女兒告訴我:「參與社區活動加上營養療法,比單純吃藥有用」。 - 參與其他生命體的照顧
包括養寵物來增加生命上的刺激互動,養植物去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美好。這種寵物療癒或是植物療癒在身心的照顧上,具有相當不錯的輔助效果。
本文摘自《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劉博仁(醫師、營養醫學專家)/天下生活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