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搔癢、脫皮、脫屑除了乾燥外,血液循環也是原因之一
冬季皮膚乾癢多半發生在下肢(小腿、脛骨前方等),不少民眾甚至抓癢抓過頭,導致脫皮、受傷,甚至造成色素沉澱,小腿變得黑黑的。曾在宜蘭看診6年多的黃獻銘指出,像宜蘭、雙北、基隆、桃園等地,外界常下雨且相對濕度高的環境下,仍然有相當多患者有冬季癢的情形。從上述案例可知,除了外在濕度影響外,皮膚的乾燥並不全然來自於外界,其實身體內部的循環差,對乾癢的影響較大。
黃獻銘醫師指出,身體乾很大的原因,是人體無法將水引至身體組織。皮膚所需的水分來自於血管,由動脈輸送血液,並經微血管滋潤皮膚。而冬季乾癢、脫屑也和微血管關聯巨大。當微血管能順利擴張,血液循環良好,水分有帶到皮膚,皮膚就會紅潤。若循環出了問題,水分在某處滯留,就會導致需要水的地方乾燥,而身體某處卻會形成濕氣。
冬季乾癢是否滋補取決於體質,慢性發炎也會讓身體阻塞
因此,解方並非單純地滋潤、補水,而是應將通路打通。黃獻銘醫師表示,理論上,若身體真的因為「太虛、太寒」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使用當歸羊肉爐等冬令進補的食物溫補能有所幫助。不僅當歸能潤燥、補血、通血路,羊肉也有走血脈、溫通的效果,效果比燒酒雞、薑母鴨出色。
不過,若是因為體內或某塊皮膚在「慢性發炎」,讓身體產生阻塞,導致血打不過去,此時反而應適度地消炎、降火,才能「打通循環」。因此,中醫在實務上有時不見得會使用「溫通」的藥物,而會使用「冷的藥」(如黃連)幫助消炎、降火。
為什麼多是雙腳、下半身產生乾癢、脫皮的現象?改善下肢、雙腿乾癢的方法
黃獻銘醫師解釋,離身體越遠的地方,心臟輸送血液的效率也越差,當循環越差就越容易產生乾癢、乾燥等問題。此外,身體循環也並非全靠心臟,平時的肢體運動、肌肉收縮、筋膜滑移等活動也都會幫助微血管輸送養分。然而,現代人或年長者因為久坐,活動力不佳,全靠心臟進行血液循環,效率肯定差。
因此,要改善下肢冬季癢的情形,除了讓身體溫暖、血液循環通暢外,下肢運動尤其重要(若是上半身鍛鍊胸肌,可能效果較差)。可以多邁開步,進行跑步訓練,較能獲得改善效果。
此外,黃獻銘醫師也進一步指出,中醫上來說,「出汗」代表肌膚有一定程度的循環,表示水分有到、微血管有擴張,不過,常見的「被動式外熱源」(如三溫暖、熱桑拿等)雖然也有擴張微血管、改善循環的效果,但效率較差,無法使身體建立常態性的循環。
建議仍透過運動產生「內熱源」,透過運動讓心率上升、筋膜滑移、肌肉收縮舒張,使皮膚的微血管擴張,當血液匯通,運動出汗,許多問題也會跟著改善,甚至對全身性的搔癢也有所幫助。
本文授權改寫自 阿銘師x鍼還傳Youtube頻道/ 原影片出處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