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體重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體型卻變了,那就代表肌肉失去的重量由脂肪增加而填補;又因為肌肉的單位重量比脂肪重,因此,需要較多體積的脂肪才能彌補較少肌肉的重量。 (編輯推薦:肌肉量少,心臟病風險高8成!增肌吃多少蛋白質?這樣換算最簡單)
一張表教你辨別肌少型肥胖
肌少性肥胖漸獲重視這種肉少油多的情況,近年來也漸漸獲得醫學界的重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周怡君醫師為文指出,將肌肉與脂肪的量變化進行配對比較,可以得到左列四種結果:
實際上要判別你可能是屬於哪一種情形,同樣可以參照上表:
- 體重減輕了(注意:減輕太快可能是其他疾病)且並沒有刻意減重,可能是單純肌少。
- 體重增加,可能是單純肥胖。
- 體重沒變但身型改變,可能是肌少性肥胖。
肌少性肥胖這個新名詞的出現,代表兩種因素共同影響著生理狀況。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肌少性肥胖症有較高的機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症。
脂肪細胞會產生促使身體慢性發炎的危險因子,肥胖又會影響行動的能力,以及行動較為不便而降低意願少動,讓肌肉因用進廢退而退化;肌肉減少又會降低消耗熱量的機會,進一步增加脂肪堆積;運動變少又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生成量,容易造成血管內皮脂肪堆積,不利心血管健康。所以,如果你是屬於體重不變,體型改變的人,一定要加倍重視肌少症的潛在風險!
遠離肌少症先吃夠蛋白質,怎麼吃效率才高、不浪費?下一頁醫師提醒3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