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任職於奇美醫院重症加護醫學部的陳志金醫師,有熱血暖醫之稱的他,行醫之路走來不易。學生時期體悟到失去母親的痛楚,在台灣歷經921大地震、SARS等重大醫療現場,深刻了解到醫病溝通的對象並不僅僅是病患,「治癒家屬」也是醫師的責任之一。
偏鄉圓夢,貴人提拔
陳志金醫師其實並非出生於台灣,他來自馬來西亞的偏鄉萬撓,能來到臺灣行醫,口中時常感念著這一路上遇到的貴人。
國小六年級時,一位恩師有感於當地國小有限的學習資源,希望當時即將畢業的陳志金能有較好的發展,默默地將他的成績單送至距離萬撓鎮2、30公里的吉隆坡中華學校,成功將他保送入學。
到了申請大學的時期,當時的校長與校董為了贊助陳志金申請國外大學,替他籌措學費,陳志金拿著為數不多,但珍貴的一筆費用,到台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自此開啟他的醫學之路。
治癒病人,也是治癒的17歲的自己
17歲的陳志金,即面對到失去母親的椎心之痛,來不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至今仍是他心中最沉痛的遺憾。
母親還在住院的那段期間,他嘗試詢問過醫師關於母親的病由,然而,沒有得到任何資訊,僅得到「二尖瓣膜閉鎖」不全的醫學名詞,對當時的陳志金來說,這並未提供任何解答,而是加劇心中的疑惑。
如今成為重症醫師,喪母的痛時常提點著他。他盡力透過影片、圖片,甚至是親自畫圖,也要讓病患與家屬能夠清楚了解病情,減少醫病間的資訊落差。
救病患,也要救家屬
對於家屬,陳志金在任何時刻都特別注意自己用字與話語,因為他知道一不小心會加深家屬的內疚與自責。
每10個入住重症病房的患者,就會有2人會不幸過世。「治癒不了病患,那就治療他們的家屬!」陳志金醫師認為告別治療,也是醫病關係間重要的一環。
曾經他在電視節目分享過這個故事,有位病患的家屬已經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但家屬想到病患為人相當客氣,因此買了珍珠奶茶替病患感謝醫護人員。當陳志金醫師與醫護人員喝下珍奶後,病患就安然離世。或許是巧合,但對家屬來說,他們替病患完成了最後一件事。後續想起「告別」,會是美好的回憶。
不該被遺忘的時刻
一年之中,很偶爾才會有產婦住進重症病房,不過陳醫師表示,通常接到此項任務,都會很「慘烈」。日前收到一位高齡產婦,因產後大量出血被送至ICU,醫師一看到她之前的流產次數,就知道這個孩子的到來,肯定是辛苦且珍貴。
搶救的過程,產婦還一度心跳停止,幸運的,在緊張的搶救過程中,將她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孩子的父親,一見到太太的樣子,並沒有劈頭直問在場的醫療人員,「怎麼會發生這種事?」「人好好的來,怎麼會心跳停止?」「不過是生個小孩,怎麼會 ...... ?」。
『你知道嗎?太太生小孩,就是拿生命去拚的!』是陳志金醫師當下對孩子的父親說的話,更提醒先生一定要好好對待太太,孩子的父親忍不住潸然淚下。
陳志金醫師常在臉書紀錄下這些感人時刻,對他來說,是一次次的心情整理,更是無數解救他對母親的內疚與自責的機會,時常提醒著自己,「救病人,也要救家屬」。
點擊下一頁,看更多《健康服務力365》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