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立冬」這一天有「補冬」的習俗
,經過一整年的辛勞,歷經寒暑,體力因為勞動而漸漸衰退,須在立冬多加進補以恢復元氣,在黃河流域,冬天是天寒地凍,萬物凋零閉藏的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於內。因此,立冬節氣的養生重點,在於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使志若伏若匿」,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避免庸人自擾,便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但是台灣的冬天越來越不冬天了,台灣民眾體質普遍偏濕熱,如果真的要補,建議要以涼補為主。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古代中醫理論主要發展於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當地氣候偏乾冷,居民普遍屬於「陽虛」體質,常見症狀包含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有氣無力等,體質虛弱因此較需要進補,也才有補冬的傳統,不過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不但沒有進補的需求,還常見「痰濕」體質,表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過度吃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另外,常見的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都屬於溫補,沒有進補需求的民眾吃了容易上火。不過,美食當前,讓人難忍口腹之慾,如果真的想吃,建議平補或涼補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例如大白菜、白蘿蔔、豆腐、木耳、南瓜、馬鈴薯等,以符合「秋冬養陰」的原則,也符合健康養生的觀念,同時少吃生冷的食物,起居作息早睡早起,如此陽氣便能潛藏,符合立冬後「養藏」的建議。
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腦力使用的反而比體力多,中醫有「腎藏志,肝主謀慮」的說法,認為肝和腎可直接主宰大腦的思維和智力,只要適度使用中藥補益肝腎、充養骨髓,維持腦髓的正常功能,也是很不錯的補冬方向。
勞心的上班族如何進補,對大腦更好?下一頁中醫師公開增益智慧和記憶力的涼補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