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失智症外,其實不少類似的症狀也會出現在憂鬱症當中。對此,韓國神經科醫師李恩雅(이은아)建議可以透過幾個重點分辨兩者的差異,如果情況嚴重,也應該儘早尋求協助。
常忘東忘西代表失智?醫師:憂鬱症也會
「有些年輕的民眾會表示自己有時會忘記事情,發生把手機放在冰箱、找不到遙控器,或是記不起別人的名字等狀況,並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李醫師解釋,雖然失智症確實也會出現在年輕族群,但40歲以下出現的機率不高,而且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患者們通常會出現集中力下降、對事物缺乏興趣,並且處於學習意願低落的環境中。 (編輯推薦:失智症沒有特效藥!拉筋、弓箭步,保持大腦年輕的3種運動)
因為症狀相當類似,因此在判定罹患失智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嘗試找出「假性失智」的可能性,李醫師補充:「『假性失智』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憂鬱症,其中包含認知能力下降、記憶力出現障礙,以及無力感等症狀,都與失智症相同,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就需要再進行判別。」
憂鬱 v.s. 失智 「休假」與「離職」的差別
李醫師進一步解釋,和失智症相比,憂鬱症就像是腦細胞去「放假」,導致集中力下降、做事能力降低等,但等到休假結束,能力就會恢復;而失智症則是腦細胞「辭職」,雖然症狀相同,但卻是永遠無法恢復。 (編輯推薦:大腦可以越吃越健康!解憂抗失智的地中海飲食攻略)
「事實上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至少一次憂鬱症。」李醫師解釋,在韓國憂鬱症患病率高達36.8%,因此尤其是40歲以下的民眾,當出現記憶障礙就應該懷疑是否罹患憂鬱症。
而憂鬱症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對事物的興趣消失、失眠、處理事情的能力下降、因為無法好好處理事情導致的自責,以及活力下降,覺得自己什麼都辦不到等。李醫師提醒,當這樣的情況出現超過2周以上,就可以懷疑自己處於嚴重的憂鬱狀態中。除了心理的問題外,有時候也可能是神經傳導物質導致。
克服憂鬱需時間 應多社交從事喜歡的活動
若發現自己罹患憂鬱症,《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也建議民眾,除了就醫外,也可以嘗試將各種目標門檻降低,不要求過分的責任感,在做事情時,也可以透過拆解成更小的步驟來完成。
此外,應該要多與人群相處、避免孤單,並從事會讓自己心情愉悅的活動,同時避免進行重大決定。當憂鬱症發病時,會經常出現負面想法,但比起期待馬上康復,應該給予自己更多時間,讓它「逐漸」改善,等到情緒恢復穩定,負面想法也會自然消失。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