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引起肝臟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病毒性肝炎為主,其次為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藥物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及代謝性疾病
,而慢性肝炎會進展至肝硬化、肝癌,這些併發症會導致後續的惡化及死亡。酒精性肝病變是因長期飲酒過量引起的肝臟疾病,因乙醇在肝內進行氧化,代謝生成乙醛和乙酸,對肝臟有直接毒害作用,導致高三酸甘油脂血症、肝臟脂肪堆積、肝臟發炎,進而肝纖維化,引發肝硬化、肝癌。肝損害的嚴重程度,與酗酒的時間長短和劑量有直接相關,據研究每日飲酒量男性大於 80公克、女性大於40公克酒精*一段時間即達酗酒,台灣多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因此男性大於40公克、女性大於20公克酒精,便對肝臟有嚴重的傷害。 (編輯推薦:這杯傷肝不亞於酒精!預防脂肪肝必吃8種護肝飲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原是歐美國家較多的疾病,盛行率可高達70-90%,當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未能有效排除,整體肝細胞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的5%,即定義成脂肪肝,若合併造成肝臟發炎,則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因多與代謝異常相關,亦有新的研究區分為「代謝性相關肝臟疾病」。常見致病原因與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相關,此受到飲食、環境、遺傳各方面因素之影響,台灣隨著飲食西化、代謝症候群增加,流行病學也快速增加,脂肪肝的盛行率估計約可達30%。
要了解肝臟是否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甚至是脂肪肝炎,導致肝纖維化,標準診斷方式是直接肝組織切片檢查,評估肝細胞內脂肪化與整體肝臟發炎程度,但因肝組織切片檢查較難反覆實施以追蹤病情變化,目前可以抽血檢測及超音波纖維化儀器檢測,輔助了解肝臟脂肪和纖維化的狀態。
有脂肪肝不代表肝臟就有發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造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比病毒性肝炎低許多,但如果引起長期持續的發炎,仍會造成肝纖維化,進而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因這樣的病人常合併許多代謝疾病,主要死因除肝臟疾病外,更多病人是因心血管或其他代謝疾病造成,因此這類病人須積極同時治療合併之代謝疾病。 (編輯推薦:脂肪肝是動脈硬化的第一步!肝臟科醫師清血液好食Top5)
而酒精性肝臟疾病最重要根本的治療方法便是戒酒,以藥物及心理支持幫助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雖無有效的藥物,但透過飲食控制、運動和體重減輕,被認為有改善的效果,目前也有許多新藥研發中。所以平時應定期檢查,若發現有脂肪肝及肝功能異常,應至肝膽科進一步檢查,視狀況考慮肝切片檢查,並做好生活型態的改變和控制。
*酒精克數計算公式:
酒的㏄數×酒精百分比×0.785(酒精密度)
例如:喝1罐350㏄的啤酒,酒精含量4.5%
350×0.045×0.785=12.4克酒精
本文由高醫醫訊授權刊載。 原文出處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