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康復後出現心悸後遺症!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對心臟造成影響相當大
根據《TVBS》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瑞恒表示,門診出現心臟不舒服的患者,大多在染疫前都非常健康,也沒有其他可能危害到心臟的慢性病史,但確診康復後卻開始不定時發生心跳忽快忽慢、嚴重心搏加速的問題,李瑞恒醫師稱該現象為「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也是讓許多人不堪其擾的長新冠後遺症之一。
雖然造成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的原因尚在研究中,但有學者推斷,一旦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便會誘發身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同時活化交感神經的接受器,進而導致自律神經出現失衡的狀況,促成心搏過速的毛病。
先前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分享澳洲科學家的解剖實驗,在相互比較感染H1N1與感染新冠病毒而往生的遺體之下,發現新冠病毒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更嚴重,不僅多處器官都有受損的現象,更因為新冠病毒所釋放的蛋白會抑制一種稱為「干擾素」的信號傳送蛋白,導致心臟組織無法啟動抗病毒的免疫功能,最後引起嚴重的心臟破壞。
維持健康心臟才有機會抵禦病毒!專家推「護心8秘訣」帶你從飲食下手
無論有沒有染疫,心臟保養要訣人人都該學,更何況若想避免確診康復後心臟受到影響,最好把日常習慣與飲食調整到「強心模式」,才有機會在病毒入侵人體時,多一點機會保護好心臟。從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末發表的最新醫學指引來看,想維持心臟運作健全,有8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1.保持健康體重
國民健康署過去曾實施「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並且對6,600名15歲以上個案進行長達5年的追蹤,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BMI≧24)但沒有心臟疾患的民眾,每1千人就有68.4人發生心臟病,而如果能夠減輕體重,則可以減少23.3%的人發生心臟病。
2.多吃水果和蔬菜
有研究指出,如果人可以每天攝取8份(800克)的蔬果,與不吃蔬果的人相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減少24%之多,就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都能下降28%、癌症風險再少13%左右,整體的死亡率也可減低31%,可謂是長壽必備的飲食原則之一。
3.選擇全穀物食品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曾撰文指出,國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攝入3份(90g)全穀食物,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可以降低19%、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以下降22%,是保護心臟血管相當有效的飲食秘訣。常見的全穀食物包括:糙米、燕麥、玉米、薏仁、 綠豆、紅豆、黑豆、地瓜和南瓜等。
4.攝取健康蛋白質
一般聽到優質蛋白質,我們都會想到像是鮭魚、鮪魚或鯖魚等魚類,或是貝殼類的海鮮或雞肉等,但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選擇優質蛋白質時,最好均勻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兩種,像是毛豆、豆腐、扁豆或豌豆,也都能夠有效補充蛋白質。
5.選用好油
奶油、豬油等動物脂肪和椰子油、棕櫚油等熱帶植物油,都是在常溫底下容易凝固的油品,在進入人體後,也會因為體溫變化而影響吸收,甚至是增胖。美國心臟協會推薦民眾使用亞麻籽油、芥花油或橄欖油等富含Omega-3、Omega-9的好油,對心血管比較不會造成負擔。
6.避免吃太多加工食品
成分複雜、口味偏重的加工食品,常常是超重、肥胖、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幕後推手,去年8月召開的歐洲心臟科協會年度會議上,就有研究團隊指出每週食用7.5、13和18份超加工食品,罹患心臟疾病機率分別為8.1%、12.2% 和 16.6%。
7.減少食用含糖食品
國健署提醒,若是糖分攝取過多,就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速身體老化,先前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則研究中也顯示,每天的攝取熱量有17至21%是來自添加糖的人,比起只有8%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高出38%。
8.切勿攝取過量的鈉
國健署衛教文章中指出,國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若長時間下來養成重口味的壞習慣,便有可能加入高血壓、動脈硬化和中風的行列中。《美國循環雜誌》曾刊登的一則研究中也發現,偏好高鹽飲食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少吃甚至不吃者,高出35%。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