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降低腸癌發生的方法,除了避免/改變致癌因子的習慣,定期檢查更為重要,但篩檢項目你弄懂了嗎?為什麼不時會傳出每年都跑去篩檢,發現病兆時已是後期的訊息?
此外,受到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影響,不少民眾因為不敢就醫,大腸癌篩檢、複診追蹤人數也有驟減情況,但是大腸的健康不能等!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提醒,一旦出現體重減輕、血便等5點症狀,就是急症表現,應即時赴醫診察!
年年做健檢 做不完全當心揪不出腸癌早期病兆
藝人張鳳書近期出版《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透過書寫紀錄、分享關於父親罹癌、自己陪伴的點滴過程,更以一句「大腸鏡是我心中永遠的痛」,點出沒有深入了解篩檢差異,錯失及早發現大腸癌時機的懊悔。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50歲以上、體態肥胖、有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口味偏好低纖高脂肪的族群,張鳳書也在電視節目《聚焦2.0》中說明父親中了好幾項,包含年紀、曾有抽菸史和愛吃隔夜菜,她認為除了改變習慣,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檢查,才可以確定身體狀況,因此都會提醒父母定期篩檢,而張父也會在完成老人健檢時,向女兒回報、聊聊情形;原以為身體一切正常,但還是接到醫院通知父親確診大腸癌。
早期發現大腸癌 全腸鏡更完整、安心
不解明明都有做健檢的爸爸,怎會無聲無息地罹患大腸癌?張鳳書困惑地詢問,在醫院的說明之下,才知道父親先前的檢查,為快速又方便的軟式乙狀結腸鏡,可伸進範圍約60公分、主要檢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不過完整的腸道有140~160公分,張父的腫瘤位置則是在遠端的升結腸處,所以沒有提早發現病灶;加上張父有長期痔瘡問題,血便、糞便潛血檢驗的潛血反應都認為是痔瘡出現所致,未提高警覺,也延遲就醫時機。 (編輯推薦:大腸癌連13年癌王!糖尿病增30%腸癌風險,醫師再點名7大惡習)
陳自諒院長也在節目中表示,過去多認為大腸癌50%好發於左側結腸,因此健檢時約探測到降結腸位置就好,而民眾在不甚理解的情況,或認為健檢報告沒有異常數據顯示,便不太會再要求進一步篩檢。
大腸癌發生位置比例別
直腸 | 20% |
乙狀結腸 | 25% |
降結腸 | 5% |
橫結腸 | 15% |
升結腸+盲腸 | 35% |
聯安診所也曾針對機構內101~103年的大腸鏡數據分析,右側遠端腸息肉患病率,從以往的30%飆升到52%,這也說明若要藉由篩檢幫助預防大腸癌,不能只做「一半」的乙狀結腸鏡。
大腸癌的檢查注意要點與警訊,下一頁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