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
存在許多天然食物中,在體內存在於骨骼、肌肉、皮膚、骨髓、肝臟和大腦。參與體內多種酵素,一樣參與氧化還原反應。銅具有多種抗菌的活性,過去也廣泛被用來治療傷口。
銅可刺激皮膚細胞增生,參與皮膚蛋白合成和穩定以及血管生成,保護皮膚免於自由基傷害,還能防止細胞膜氧化損傷及脂質過氧化,缺乏會增加血漿、肝臟、紅血球和心臟中的脂質過氧化產物。參與皮膚黑色素合成。
常被用於化妝品中,標榜老化、暗沉和油性肌膚的護理。對於皮膚組織的保護和再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增加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合成,並改善衰老皮膚。銅的效果取決於滲透皮膚的能力,其致敏性較低,和其他元素相比造成皮膚不良副作用風險較小。
矽
地球上第二大豐富的元素,食物中的矽會溶解於胃的酸性環境而變得較好吸收。在體內存在於結締組織、骨骼、肝臟、心臟、肌肉、腎臟、肺部、皮膚、頭髮和指甲中,含量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可能因為矽的吸收器官是胸腺(胸腺會隨年齡增長萎縮)。
有機矽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增強結締組織並降低掉髮風險;有助於保持血管彈性、增加指甲和頭髮的強度及厚度,使其不易脆弱而斷裂,亦對皮膚質地、緊緻度、保水性有影響。化妝品或美髮用品中的矽可幫助頭髮保持柔順及光澤。
脂肪酸
不飽和脂肪酸包括:n-9單元不飽和及n-3, n-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酸在預防心血管疾病、過敏和發炎相關疾病有關,在皮膚功能有很重要,有效作為屏障來防止皮膚水分流失。脂肪酸缺乏會有皮膚乾燥的症狀,老人攝取較多的必需脂肪酸可能降低老年乾燥和皮膚萎縮。
有些皮膚問題,如:表皮過度脫落,是因為GLA脂肪酸缺乏引起的,而必須脂肪酸缺乏會降低皮脂的流動性,導致皮脂腺阻塞、產生黑頭和發炎反應。
人體不會合成不飽和脂肪酸,所以要從飲食中攝取優質的油脂來獲得,特別是植物性的油脂如果實和堅果種子等,不同食物中的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也很重要。富含必需脂肪酸的油脂可改善皮膚保水性、促進受損的表皮脂質屏障再生、調節皮膚新陳代謝。植物油在皮膚的乾燥、敏感、油脂平衡、粉刺和老化的護理等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魚油的EPA和DHA對皮膚也很重要,它們的代謝產物會聚集在表皮中。有研究指出魚油具有保護作用,減緩紅斑的嚴重度;另一研究指出給予食用EPA 1.8 g + DHA 1.2 g的魚油,其紫外線UVB的紅斑敏感性有顯著降低;每天攝取EPA 4 g 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紫外線誘發的紅斑較低,表示EPA具有紫外線過濾作用,可能可用於降低皮膚癌風險。攝取魚油可能使皮膚產生抗發炎代謝物,輔助治療皮膚性疾病。
多酚類
多酚類存在於各種彩色植物性食物中,如兒茶素、花青素、白藜蘆醇等,食物中多呈現紅、黃或藍色,每種消化吸收率皆不同,具有抗發炎、抗菌、抗病毒、抗過敏、抗癌和抗凝血的特性。
植物多酚對皮膚具有保濕、平滑、軟化、舒緩和收斂的作用,抑制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被水解、可減少刺激和皮膚發紅、促進表皮細胞再生、穩定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和彈性,並防止紫外線等環境傷害。
多酚可直接協助抗氧化和抗自由基,也從旁協助其他抗氧化營養素的作用,進而防止皮膚老化。食物中的多酚用於預防皮膚老化和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傷害,可以攝取莓果、薑黃、葡萄、石榴、綠茶…等食物來獲得。多酚可能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
類胡蘿蔔素
類胡蘿蔔素有800多種,人類飲食中存在約40種,在血液和組織中可測出14種,常見的有:蝦紅素、胡蘿蔔素、隱黃素、葉黃素、茄紅素與玉米黃素。
主要集中在脂肪細胞和肝臟中,也存在表皮的角質層,在汗腺和皮脂腺的濃度最高,皮膚中的含量受攝取量、吸收利用率、補充劑、紫外線、空污、飲酒和壓力影響。類胡蘿蔔素可防止衰老、刺激膠原和彈性蛋白產生、抗發炎和過濾紫外線;改善皮膚彈性、保濕和質地、減少水分散失、使皮膚變亮、減少皮膚變色、延緩光老化。
有研究針對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改善皮膚外觀和減輕膚色;另研究指出富含玉米黃素的飲食可改善保濕和減少皮膚皺紋。類胡蘿蔔素保護皮膚的過氧化傷害,降低皮膚癌風險。
一些研究指出,飲食中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攝取,與皮膚癌病史的鱗狀細胞癌發病率降低有關;在其他研究中,先前患有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人,用胡蘿蔔素治療並不能顯著減少新皮膚癌的發生。
其他種可能與皮膚相關之成分(補充劑或其他)
膠原蛋白
來源有牛、豬、人類、魚鱗、魚皮、昆蟲、酵母和植物細胞培養物,提供人體膠原蛋白原料、可能增加玻尿酸及皮膚的保水,亦可能減少皺紋和老化。
玻尿酸(HA)
與真皮層的代謝、皮膚的保水度、彈性、粗糙度和皺紋有關,隨著年紀增加HA的含量會降低。
蝦青素
可能改善皮膚細紋、老年斑、水分、彈性,減少DNA損傷、發炎、氧化壓力。
輔酶Q10
可能與抗氧化、維持細胞能量、防止光害、減少皺紋和增加皮膚光滑度有關。
植物萃取物
大麥和大豆發酵混合物(防止UVB引起的皮膚脫水)、Horsetail(Equisetum arvense L.)(再生、膠原蛋白合成?)、蘆薈(減少膠原蛋白分解、水分、彈性)、松樹皮(類黃酮和酚類)、柑橘和迷迭香萃取物(酚類抗發炎等)、Polypodium leucotomos extract (多酚和酸類等抗發炎抗氧化)。
益生菌和益生元
皮膚表面的菌種或是腸道的菌相接影響皮膚以及人體健康,近年的「腸皮膚軸」指出腸道菌相的健康會間接影響皮膚。好的菌相與好的免疫有關,進而減少身體的各式發言問題。
乳酸球菌可能改善毛囊、彈性和保水;羅伊氏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乳酸球菌和嗜熱鏈球菌可能增強黑色素的形成並減少表皮水分流失。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多為植物性食物或是人體不可消化吸收的材料,低聚半乳糖可能增加皮膚保水角質細胞分化。
神經醯胺
維持皮膚屏障與完整性,可能改善皮膚乾燥與部分皮膚疾病。角質含50%神經醯胺+25%膽固醇+15%脂肪酸,皮膚每天會使用100-150毫克的脂肪來合成,角質每28天會代謝一次。
初乳
含有豐富的營養,包括:少量乳糖、蛋白質(酪蛋白、免疫蛋白、乳鐵蛋白等…)、生長因子 (EGF、IGF、TGF、FGF、PDGF)、酵素(抗養化酶、蛋白酶、脂肪酶、酯酶…)、酶抑制劑(胰蛋白酶、抗凝血酶…)、核肝酸和核苷、細胞因子、脂肪及膽固醇、維生素(ABCDEK)、礦物質(鉀鈉鎂鈣銅鐵鋅)等,與促進傷口癒合有關。
皮膚是營養是營養素缺乏的敏感指標,許多皮膚疾病與營養素缺乏有關,改善膚況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均衡飲食提供皮膚必需的營養素,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延緩皮膚老化過程並降低皮膚癌風險。
建議優先選擇天然食物來獲得多元的營養,這些營養不止與皮膚有關,也與整體健康有關,畢竟補充劑相對的營養成分太單一且可能帶有不確定的風險,並且可能要花不少的費用。
附表為與皮膚健康有關的營養素及其食物來源,若每日能吃到六大類天然食物中超過30種的食材,特別是豐富的蔬菜水果,就有機會把對皮膚健康的營養都補足哦!
營養素 | 食物來源 |
維生素B2(核黃素) | 乳製品、雞蛋、魚、肉類、家禽和強化穀物 |
菸鹼酸 | 動物性食品、穀物、堅果和豆類; 或從家禽、堅果、種子、豆類和牛肉中的色胺酸轉化而來 |
維生素B6 | 全穀類、蔬菜、堅果和肉類 肉類的生物利用度高於植物 |
生物素 | 蛋白質食物:內臟、蛋、魚、肉類 葵花籽、花生、蘑菇罐頭和地瓜 |
維生素A | 肝臟、魚肝油、乳製品、起司、蛋黃、肉類、某些鹹水魚類 紅蘿蔔、南瓜、黃色或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C | 芭樂、柑橘類、莓果類、奇異果 十字花科蔬菜:球芽甘藍、大頭菜、花椰菜、捲心菜 菠菜、紅辣椒、細香蔥、歐芹 |
維生素D | 魚類、魚肝油、牛肝、雞蛋、日照 |
維生素E | 小麥胚芽油、葵花籽油、紅花油、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 穀物產品、堅果 |
維生素K | 深綠色蔬菜類:青花椰菜、甘藍、菠菜、花椰菜、包心菜、蘆筍 肉類及其製品:牛肝、豬肝、雞肝、燻煙豬肉 |
硒 | 巴西堅果、堅果類 鹹水魚(金槍魚、大比目魚、沙丁魚)、海鮮、海鹽 肉類、雞蛋、乳製品 全穀類、白菜、蘆筍、大頭菜、大蒜、洋蔥、豆類、蘑菇 |
鋅 | 蝦、牡蠣、紅肉、魚、家禽 堅果種子類、南瓜籽、向日葵、豆類、雜糧、乳製品 |
銅 | 肝臟、海鮮、牡蠣、堅果種子 一些全穀和豆類、巧克力、可可 |
矽 | 穀物:大米、大麥、燕麥、小麥 穀物產品:早餐穀物、麵包、麵食 根莖類蔬菜:胡蘿蔔、甜菜根、蘿蔔、洋蔥 豆類、玉米、香蕉、葡萄乾、堅果 |
脂肪酸 | 魚油、小麥胚芽、大豆油、葵花籽、芝麻好油 琉璃苣、月見草、黑加侖籽 |
多酚類 | 莓果類、黃豆、薑黃、葡萄、 石榴、綠茶、紅酒、咖啡、巧克力 |
類胡蘿蔔素 | 綠色或橘黃色蔬菜(紅蘿蔔、葉菜)、水果(西瓜、番茄) 全榖雜糧根莖類(南瓜)、海鮮(鮭魚)、雞蛋(黃) |
作者介紹:莊昕悅營養師,現職醫院臨床營養師、長照居家營養師、罕見疾病(胺基酸代謝異常)飲食研究助理、診所營養師。又稱筆記狂人、進修魔人、品酒營養師,帶你一起品味生活的美好。 莊昕悅營養師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