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A
脂溶性維生素,有很多種型態(醇、醛、酸、酯),動物和植物性食物中皆有,植物性來源會在皮膚轉化,所有型態都和人體的蛋白質合成與細胞生長代謝有關,也影響皮膚厚度和顏色、抑制皮脂產生、負責指甲和頭髮的生長、影響黑色素在皮膚的分布。
參與死掉的角質細胞脫落與新細胞的生長有關,也和減少水分流失、增加彈性和膠原蛋白合成,改善硬度、水分與彈性,以及改善皮膚老化。協助對抗UVB紫外線,保護DNA免受紫外線傷害,亦減少黑色素形成。
減少細紋、增加光滑度…等,也用於治療多種皮膚病,如:脂漏性皮膚炎(痘痘、酒槽鼻)、病毒類(扁平疣、生殖器疣)、皮膚瘤、自體免疫型(狼瘡)、濕疹(牛皮癬)、角化性皮膚病…等。
維生素C
水溶性維生素,人體中維生素C濃度最高的組織為皮膚。維生素C協助表皮屏障完整性以防止水分流失、促進膠原蛋白形成、保護皮膚免於氧化傷害以抗老化,也和細胞的生長分化和許多皮膚疾病有關係。
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可能減少皺紋及老化乾燥,抑制紫外線和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促發炎因子和細胞凋亡。協助脂溶性維生素E的抗氧化,間接減少體內的脂質氧化。維生素C和E一同使用,可提高抗UVB曬傷和抗DNA損傷的能力,增加皮膚保護能力。
此外,維生素C與抑制黑色素生成有關,但不一定有效,黑色素是由酪胺酸催化而產生的天然皮膚色素,對保護皮膚免於受光傷害有很大的重要性,但過度產生可能會導致黑色素沉著和黑色素瘤的問題發生。
有研究指出配合維生素E時效果較佳,可能可用於治療皮膚變色,譬如老人或黃斑。許多研究指出維生素C有潛力用於治療紫斑症、惡性黑色素瘤、帶狀泡疹、皰疹後神經痛等疾病,以及其他前述相關的皮膚疾病。
維生素D
曬太陽(UVB光線)以及富含油脂的魚類是維生素D的來源。影響皮膚維生素D合成的因素包括所在的緯度、季節、日照時間、皮膚色素沉著程度、年齡、日光照射量和防曬乳的使用。
維生素D更像是「荷爾蒙」,用以調節表皮的增生和分化,保護皮膚免於受光損傷並促進傷口癒合。維生素D也與神經內分泌功能有關,參與調節發炎性皮膚病和免疫系統。
維生素E
脂溶性維生素,從植物性食物中可攝取到。維生素E在皮膚可能的生理功能是保護表皮和真皮,避免受到環境引起的氧化刺激、防止脂質過氧化並減緩皮膚衰老,減少活性氧物質誘導DNA損傷,延緩皮膚癌的發展。α-tocopherol可能用於抑制黑色素生成,改善臉部色素沉著或因年齡及日曬引起的黑色素。
除了光保護外,也與緊緻、保濕、抗衰老有關,改善皮膚彈性、結構、和柔軟度。防止皮膚因日曬造成的發紅和腫脹。目前研究的結果多不一致,需要更多的人體對照實驗來佐證。
維生素E在傷口癒合和皮膚疾病有一些改善和緩解的作用,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的熱傷害。維生素E針對部分疾病的作用尚無法確定。局部使用無法改善皮膚疤痕。
維生素K
有抗氧化能力、增加傷口收縮和皮膚蛋白纖維的形成,與皮膚傷口癒合有關。
硒
對人體很重要的微量元素,應提供動物和植物性來源的食物。是酵素結構的成分之一,參與體內氧化還原反應,以抗氧化及防止DNA損傷。
對皮膚很重要,具有保護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免於受到紫外線的氧化傷害,並延緩皮膚衰老、抑制皺紋。可能增強膠原蛋白合成。硒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許多研究針對硒和皮膚癌的作用,但結論尚有爭議。
鋅
從均衡飲食攝取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而來,存在於所有人體組織和體液中,特別是肌肉、骨骼、皮膚、肝臟、大腦、腎臟、脾臟和胰腺。
皮膚是鋅含量排名第三的組織,多在表皮層的角質中,具有催化、組成和調節的功能,調節脂質、蛋白質、核酸的代謝及基因轉錄,亦參與多種酵素作用,也參與氧化還原反應、新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細胞凋亡和身體老化。
鋅影響皮膚和黏膜的結構,穩定皮膚細胞膜及參與角質細胞分化;也影響皮膚免疫功能,調節免疫細胞功能,減少各種發炎因子;防止紫外線引起的傷害、影響膠原蛋白代謝,對皮膚的再生和癒合有作用。鋅可用於治療多種皮膚病,如:痘痘或色素性疾病,許多種藥物或藥膏皆對改善皮膚疾病或掉髮有效果。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看更多不同營養素在皮膚的用途,能使皮膚產生抗發炎代謝物,輔助治療皮膚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