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到5月27日為止,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已來到159人。而截至5月28日,累計78死,已正式超越SARS時期73例死亡人數;並且,這其中71位本土確診死亡個案,並不全都是高齡患者,年紀從30幾歲到80多歲都有,更可怕的是,其中不乏確診僅僅2天就死亡、死亡後才確診、甚至快速從無症狀惡化成重症患者,都不在少數。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在臉書上發文指出,越來越年輕的死者出現,也有患者在家死亡,死亡人數不斷再創新高…,認為目前「說疫情改善,言之過早……」。
攤開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個案列表,症狀包含咳嗽、呼吸困難、發燒、呼吸短促,仔細一看症狀一欄更有個案是屬於「無症狀」!如今全國社區感染多點爆發,台灣所有確診個案中,超過6成是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你曾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嗎?無症狀是真的毫無症狀嗎?或者,是否有怎樣的症狀能歸類算是輕症或重症?
無症狀還是會傳染!而且無症狀感染不一定真的「無症狀」
指揮中心過去宣布確診個案足跡時,通常以發病前3天左右作為時間區間,這也常常是症狀尚未出現、新冠肺炎已具傳染力的時期。一份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也說,數據來看約有20%的確診者沒有症狀,而且通常與有症狀的人相比,傳染的人數會比較少,但是「無症狀感染是否更可能無聲地造成大流行」依然備受討論。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無症狀確診個案並不如想像中的多,原因是病毒潛伏期造成確診時即便沒症狀,卻很常在確診後逐漸出現症狀,稱為「前症狀者」。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曾說明,紀錄上所寫的無症狀常常與個案的自覺有關。有時可能是個人敏感度所影響,有的人不舒服、有的人平時不在意也不認為有不舒服,有時候則是因輕微而沒察覺,甚至有些症狀如咳嗽、鼻子不舒服等,可能被當作過敏或其他原因。
一份發表在內科學權威雜誌《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歐洲研究說,調查30至50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症狀比率,前四高的是頭痛、嗅覺喪失、鼻塞、咳嗽。但日常生活中偶爾的頭痛、鼻塞並不稀奇,由此便可知因為症狀自覺造成誤判的可能。 (編輯推薦:最常見症狀已不是發燒!研究:新冠肺炎徵兆「男女有別」)
畢竟新冠肺炎主要也是感染呼吸道,所以造成的症狀跟感冒、過敏很相似,兒科醫師徐嘉賢最近發表的專欄文章中就說到,「過敏患者在疫情期間,如果過敏發作起來流鼻水、鼻塞、過敏咳甚至氣喘,的確會很容易跟感冒甚至是新冠肺炎混淆。」即便他列出了些許差別,也強調仍會因為每個人狀況不一而有不同。他也呼籲過敏族在疫情期間務必好好控制過敏,屆時至少能把一個干擾因素控制住。
- 過敏:時間較固定、症狀不太會改變,沒有發燒。
- 一般感冒:症狀大多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例如剛開始打噴嚏、隔天流鼻水、隔天開始喉嚨痛等,也可能發燒。
- 新冠肺炎:症狀千變萬化,超過6成初期可能味嗅覺異常,但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症狀,其他普通的感冒病毒也會發生。唯一能夠確定的方法就是做篩檢。(但除非有明確接觸史或醫師強烈懷疑,否則請勿湊熱鬧「篩看看」)
輕症猝死率提高了?個案快篩陰、隔天PCR陽性、確診一天就死亡!
病情嚴不嚴重,和傳染力有關係嗎?
近來出現的確診個案發生了這樣的狀況:一開始快篩呈現陰性、但再經過PCR檢測卻是陽性。原以為這樣的情形也許意味著該名個案病毒量少、應是輕症或是無症狀?沒想到這是一名確診死亡個案,而且確診隔天「到院前死亡」。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了「篩檢陰轉陽、病情嚴重性與傳染力的關聯」,他說明,PCR檢測比快篩更敏感,因此有可能「快篩陰、PCR陽」,篩檢結果會跟採檢時間點、病毒量的多寡有關係,一般狀況下,病毒量多寡確實會與傳染力有關。
不過「疾病的嚴重度」則不同,必須視臨床狀況而定,不能只用採檢的CT值判斷。例如已經感染一段時間,PCR驗出陽性,但是否會持續惡化就不一定。
張上淳指出,多數個案可以在發病一週內觀察臨床病況、了解惡化的嚴重度,但最近確實有幾個相對年輕的死亡個案,並不是「越來越喘、或肺炎漸趨嚴重」的典型狀況,而是被發現確診後短時間就死亡,他坦言,接下來應針對這樣屬於非典型、特殊的個案詳細探討,甚至透過病理檢驗了解原因。
總結來說, 快篩陰性、PCR陽性理論上傳染力相對較低沒錯,但不能代表確診患者是輕症還是重症,不代表他們不會有嚴重致死的肺炎,即使現在是輕症。並且無症狀或輕症還是可能傳染,輕重症不是傳染力的唯一判斷標準。不少醫師也都曾提醒,無症狀患者仍有傳染他人的可能,不應將無症狀當成是否染病的評估重點。
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比一比!請看下一頁圖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