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帶女兒去公園散步,遇到三位移工推著坐輪椅的長者出來散步,想起一些過去照顧過的病患。
許多人以為失能是一個逐步下滑的過程,年齡增長骨質肌肉逐漸流失,等跨過了某一個嚴重度後,這位長者就衰弱無法行走、如廁、上下樓梯了。
確實有些長者的退化是如此,但就我的觀察這僅是少數。
有更多的案例是,本來65歲行動自如的阿姨,在市場滑倒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手術雖然成功,但因臥床過久導致肌肉流失,後續的疼痛與虛弱讓她再也無法上下樓梯。
或是,55歲辛勤工作的顧家男人,暈倒在回家的路上,送到醫院檢查出是出血性腦中風,雖然開刀移除血塊,但術後的他再也無法行走。
又有,72歲長期糖尿病的阿公,原本還可以去社區公園散步,卻因為感染了肺炎住院打了兩週抗生素,出院後他的雙腳虛弱到無法自行從床上移位到輪椅上。
運動(包括有氧與阻力訓練)可以在失能的預防上扮演甚麼角色呢?
從源頭阻斷
假使阿姨有長期運動,平衡感比較好,說不定一開始就不會滑倒。即使滑倒,有運動者的骨質也較能抵抗衝擊力,而降低骨折機會。
顧家男人假使有長期運動,他的血壓或許就不會動不動飆破180,也就不會發生腦血管破裂的憾事。
阿公假使有長期運動,或許就不會發生糖尿病。就算無法預防,有運動也會使血糖控制與免疫力好一些,從需住院臥床治療的肺炎,變成門診口服拿藥就好。
就算生病,也不會那麼嚴重
有運動的阿姨即使還是不幸發生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平時體能良好的她,術後不到一周就放掉拐杖走來走去(我病患的真實案例)
有運動的顧家男人中風後雖然半邊手腳不便,但健側的肌力底子夠,讓他能在足踝輔具與助行器的協助下行走。
有運動阿公雖然住院,但仍能推著點滴架在病房行走,住院第二週不用一直接著點滴,甚至跑到醫院對面吃飯。也因此他的雙腿肌力,沒有因臥床而大幅退化(這是不良示範,住院病患請勿不假外出)
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非常需要超前部署,以運動作為預防失能的第一道防線,請大家不吝分享,一起推廣這個觀念。
作者簡介: 史考特醫師,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一分鐘健身教室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