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紅眼睛,竟是腸子在作怪,醫師圖解克隆氏症
「醫生,我的關節好痛!」三十多歲的王先生抱怨道。
關節疼痛是相當尋常的狀況,大多數患者會選擇向骨科醫師求助,然而有些關節疼痛非比尋常,症狀可能持續幾個月,經過休息也無法改善。甚至,在追蹤一段時間後,還可能漸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輾轉多時,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終於找出問題所在,竟然是與腸胃道相關的克隆氏症。 (編輯推薦:克隆氏症:大腸癌風險分子!慢性腸道發炎容易復發)
究竟怎麼一回事?讓腸胃科醫師來圖解說明。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指出,患者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我是不是克隆氏症?」,畢竟長期腹瀉、腹痛會讓患者非常困擾,然而要確定診斷克隆氏症並無法單靠症狀來判定,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
首先,醫師會釐清患者的病史,除了腹瀉、腹痛之外,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就得提高警覺。接下來,醫師將安排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可以評估腸道,看看是否有發炎、狹窄、瘻管、膿瘍。
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能夠評估腸道發炎的分布範圍、嚴重程度,而且可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切片。病理科醫師會進一步在這些檢體中尋找克隆氏症的表現。
綜合各項檢查的資訊後,醫師才有辦法診斷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會怎樣?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解釋,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失調導致慢性腸道發炎的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少部分出現在60至80歲的長者。患者的整個消化道,從口腔、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
疾病初期可能出現腹痛、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若未及時治療,放任腸道持續發炎、潰瘍,將出現愈來愈多、愈來愈麻煩併發症,例如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膿瘍等,日後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愈來愈高。
由於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也可能影響腸道以外的器官,常見腸道外表現,像是骨骼的關節炎、眼睛的虹彩炎、皮膚的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症、嘴巴的鵝口瘡、肺栓塞、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還有肝臟的膽道病變等。部分患者還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
章振旺醫師提醒,根據統計,約25%患者在出現腸道症狀之前,便已經有腸道外表現,因此患者往往會前往骨科、眼科、皮膚科就診,直到出現腸道表現才有辦法得到確定診斷,期間已經歷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若有出現相關症狀,大家要提高警覺,在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幫助釐清病情。
克隆氏症的治療方式,下一頁繼續看專業醫師說明